南宋德祐二年,元元至十三年,公元1276年,二月初五,杭州,天气晴。
赵构南渡,南宋国都立于杭州,取名临安,有临时安度之意,不想,一个临时,便耗时一百三十八年。
一百三十八年前,赵构尚有北伐之心,一百三十八年后的二月初五,整座城市已经绝了北伐的心思。
昨夜里,那远远传来的‘不做亡国奴’、“驱逐鞑虏、恢复河山”的喊声犹在耳边,可一清早,六岁的南宋官家赵?便被人唤醒,穿戴上最隆重的衮冕,早早的来到临安城前等待。
小皇帝出城的时候,元中枢右丞相,时年四十一岁整的伯颜才从床上起来,此时伯颜还没有老年时的肥胖,正直壮年的他只能称之为膀大腰圆,还不能用胖形容。
这个时辰起床,不是因为他懒散,更不是因为今日接受南朝投降而心声轻蔑,他是一个谨慎的人,在粗狂的大元,尤鲜突出。
更早些时辰,天光乍亮时,他便醒过来,并询问了两浙大都督范文虎的动向,在确定范文虎已经出发后,他才再次躺上床假寐。
南朝正廷已经不用担心了,这让他身上的压力轻了不少,然后,疲惫的精神立刻蔓延到身躯中,让他这几日倍感身体乏困。
本想着再操劳一两月,处理完前后手,便可以北归,更南方的抵抗,交给投降的汉军处理便是,蒙古军士实在不适应这水米之乡。
可昨晚,南逃流亡小朝廷发出的呐喊声被汇报后,他的精神难免又紧张起来,精神的紧张,仿佛让自己的身体都恢复了一些,不再那么乏困了。
而对北方流亡小朝廷,他也稍稍的关注起来,早上没有起床,他便在想这个问题:究竟是留下来彻底歼灭流亡小朝廷,还是班师回朝呢?
“不做亡国奴”、“驱逐鞑虏、恢复山河”,这两个口号久久在他心中盘旋不去,以他的见识,自然明白这两句话有多么厉害的凝聚力,尤其是这两句口号的发起人手中还有两个正统皇室之人,就更让他担心了。
“没想到除了文天祥,南朝还有这等人物,只是不知是谁弄出来的场面,总觉得这风格,不像江万载。”伯颜口中呢喃着,接过侍女送上的毛巾擦脸。
“大帅,董文炳将军求见。”亲军上报。
伯颜点头,狠狠的抹了一把脸,把毛巾甩给侍女,接见董文炳。
“大帅。”董文炳进来,先是见礼。
“文炳早早过来,有事情么?”伯颜招呼董文炳坐下问道。
“为南朝流亡小朝廷而来。”董文炳时年六十一岁,长期随军征战的他身材略显瘦弱,脸上更是带着一点病态。
伯颜望着自己这位老下属,关切的说道:“此事我也有些担心,不过文炳还需注意身体为要,这边最后的平定,还是要交给你的。”
躺了一早上,伯颜已经想明白了,这江南之地,他不会久留,南朝流亡小朝廷,自然要交给得力的人处置。
“我没事,只是有些伤寒,药已经服下了,谢大帅关心。”董文炳起身谢过,伯颜是他少见的蒙古人中礼贤下士之辈,他是真心敬服。
“坐下说话。”伯颜摆摆手,道“如今南朝投降,将士们对这里的生活又并不习惯,征战许久,都有了思乡之意,而往南攻,多用水军,我蒙古勇猛之士用处不大了,这事,全军上下也都知道,所以,再往南,就是你的事情了。”
董文炳点点头,他是汉人,更了解汉人,而且,他父辈便投降蒙元,他已经是土生土长的元朝人,身份地位足够,留下来继续向南攻,是应有之意。
不过能听到伯颜如此诚意之言,让他感动,心中有效死之意。历史上,对这位汉族蒙元忠臣的描述,也确实用了鞠躬尽瘁之言。
“流亡南朝小朝廷之中有能人,我没想到,除了文天祥这般人杰,居然还有能人,你们这一族,确实人杰辈出啊。”伯颜由衷感叹。
这话董文炳不好回答,不过想到文天祥,他也确实从心中赞叹,前几日那文天祥来皋亭山,与伯颜的激辩,早已传于诸军,而对于伯颜扣下文天祥,董文炳更是由衷的赞成。
‘我乃大宋状元丞相,宋国在,有文天祥,若宋亡,我与之俱亡。今天所欠国家的只是一死以报国恩,死的威胁,非我所惧也!’
能说出这样话的人物,若不拘禁或是处死,必是大元的又一敌人,也是敌人的又一干将啊。
董文炳心中感叹。
“我昨晚已命范文虎全力追击,此时等他回报吧,你我今天,还是要去临安城前走一场啊。”伯颜说到。
“谨遵大帅之命。”董文炳起身,脸上泛起潮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