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然选定作为第一批作物的绿豆,如今已经赶不上春播,但至少在五月份,夏播一定要展开。让段然头疼的是,五月又是冬小麦收割的日子,最是农忙时节,人手依旧是个问题。
不过总得来说,这些事情总算是被段然推上了正轨,接下来就都是些细节上的调整了。
随着天气渐暖,滁州刺史部再度收到了来自邺城的命令。成周十二年八月,朝廷将开启乡试秋闱,重点便在这些所谓的荆国故地。
作为刺史,段然不止需要着手准备乡试事宜,还需要关注到自己手中的另一个权力——乡贡。
寻常士子科举须从乡试、会试再走到殿试,他们的功名头衔也随之从秀才转变为举人、贡生再到进士。但一州刺史,手里总会有些特权,比如每届科举,段然都可以自主将某一位士子直接送到邺城,就好像地方官员向中央进贡人才一般,因此被称为乡贡。
而这些出身乡贡的士子,也不必再参加那一系列的科举考试,将直接在经过尚书省考核以后进行授官,这就被称为省试。当然尚书省给他们授的官并不会高,往往会是回到家乡,在公学中担任一个训导之职,或是进入六部以及其他各司,做个基层的令史。
相对于那些经过殿试,动辄主政一方,为一任县长的进士们,乡贡士子的含金量就显得不那么高了,不过无论如何,这毕竟也是一份出身。
但至少在这一届,邺城限制了段然乡贡的名额。作为夏国一统天下后的第一届科举,段然这类管理着荆国故地的刺史,必须要为朝廷乡贡一位真正的、德高望重的大儒名士,相应的,这些人可以免除省试,直接授予官职。
话虽说得满,段然却并不以为意,南国所有州府加起来,少说也有八十,这样的人怎可能遍地都是?他预计能有十个称得上是“名士”的人便不错了,何况是在滁州这种下州?
段然觉得到时候找个看起来像样的送上去就是,朝廷的本意也不过是收拢天下、尤其是南国的士子之心,这些人送上去,大抵还是要送回来安养天年的。
不过滁州的面子总不能太差,段然的重心还是要放在那批要真正参加科举的士子身上,让他忧心的是,公学里的学子太少,外面的私塾太多。
滁州公学,加上林松溪在内,有教员八人,而学子却仅有二十三人,滁州虽是下州,却总不至于只有这点读书人吧。
前任滁州刺史李响,据说也是个能吏,在维持军需供应一道上,颇有些手段,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但在农事教育这些民生方面,却疏忽了太多,给段然留下了太多的难题。
思来想去之后,段然把情况告知了接替他活跃在荒地上的周辅,他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从乡贡这件事上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