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一向很尊重朝臣的意见,但这一次,他要坚持到底。
允熥还小,不能把什么麻烦事都留给他。
朱标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沉声道:
“诸位爱卿,迁都之事关乎国运,朕岂会轻率决定?北平乃是我大明北疆重镇,战略意义重大。如今京城偏安江南,北方边患不断,实非长治久安之策。”
“再者,朕已决意疏浚大运河,若迁都北平,一则可加强对北方的掌控,二则可利用漕运之便,繁荣京师。此事利在千秋,利在万世,朕意己决,卿等休再多言。”
部分大臣听后略作思考,态度稍有转变,但更多人依旧坚决反对。
此时,刘三吾又站出来,颤巍巍地说道:“陛下,人心思安,一动不如一静。我朝定都南京己三十年,正是国运昌隆的时候,何必多此一举呢?”
这话,算是言简意赅说出了大臣们的心声。
朱允熥反驳道:
"正因为国运昌隆,才更需要居安思危。刘大学士难道忘了靖康之变,家国沦丧的奇耻大辱吗?"
"现在我大明的确强盛,鞑子也的确不敢南下。可是五十年之后一百年之后,谁敢保证强弱形势不会逆转?"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上一代人少一些因循苟且,下一代人就会多一些福气。"
"刘大学士难道忘了,仅仅三十多年前,我堂堂华夏还是处在鞑子严酷统治之下,而我堂堂汉人,竟然沦为第四等人。"
"没有燕云做屏障,中原就永无安宁之日。不和亲,不割地,天子守国门,这才是我大明应有的血性。躲在江南贪图安逸,那成了赵构吗?"
朱允熥的话掷地有声。
南方富有,北方贫穷,可是如果不守住此方,南方也会沦为别人眼中的肥肉。
朝堂上一时陷入沉默。
朱标道:"朕支持太子的观点,重修运河,迁都北平,是两项基本国策,不容置疑。"
工部尚书刘璟站出来说道:“陛下,这两项工程十分浩大,可否先派人到北平考察,再做定论?”
朱允熥道:"父皇,儿臣也正有此意。儿臣建议派工部郎中宋礼,率人前往北平。
对北平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人口分布等进行详细勘察。
顺路考察治理北方水患,沟通南北运输。"
宋礼是个奇才,出生于河南洛阳,长期在北方生活和做官,十分了解北方地理、民情。
宋礼生来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乡试会试考一关过一关。
洪武十二年,经吏部推荐,朱元璋看中了年方二十三岁的宋礼,没经过殿试,便直接将宋礼从国子监贡生,提拨为山西按察使。
在山西任职期间,宋礼执法严明,铲奸除恶,兴修水利,劝屯劝耕,深受百姓爱戴。
朱允熥知道宋礼最大的专长是水利工程,便将他调入工部,宋礼在工部期间,政绩斐然。
朱标欣然命令宋礼奔赴北平实地考察。
同时下令在朝堂上展开讨论,广泛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以便制定更加完善的迁都方案。
宋礼接到命令后,立刻动身前往北平。
他一路上风尘仆仆,仔细观察沿途的山川河流、城镇乡村,并记录下各种数据和信息。
到达北平后,更是深入城市和乡村,与当地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宋礼终于完成了勘察任务,返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