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大明的大朝会似乎并没有朱鸿玲想象中的那么严肃,至少目前来看,这更多的是一种讨论,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在当场就直接拍板的。
比起确定军国大事,这里更像是为其他官员提供一个解决争端的场所,在皇帝以及其他位高权重之人的见证之下。
朱鸿玲觉得这个制度在设立之初一定是相当有效的,不过她听了这么一会儿,发现基本上都是在说什么哪家和哪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当然了,他们也不会那么直接,虽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就是了。
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多一个调解的途径,就少几分私下的冲突嘛,而且这也有利于皇帝更直接地掌握这京城之中的情况。
用心听了一段时间之后,朱鸿玲发现自己逐渐开始走神,甚至有些昏昏欲睡了起来。
不过就像是在学校中一样,每当这个时候,你就总会被台上的人点名……
“既然事情都差不多有了结果,那么,那么进入下一个环节吧。”
朱伯溱话音落下,小李子就立刻把放在旁边的一摞奏折端到了朱伯溱面前的几案上。
没错,事实上只要是朱伯溱觉得有必要,那么每一份奏折他都会留一份备案。
朱伯溱随手拿起了一本,然后看也没看就直接交给了小李子。
不知道自家陛下是在装还是说真的不在意,反正小李子是不可能不去看这奏折的起笔人是谁,不然这工作他还要不要了?
虽说心里也有这方面的预期,但是当她看见李公公径直朝自己走过来的时候,心里还是差点去问候自己父亲的母亲……
至于说小李子,他向朱鸿玲恭敬地行了一礼之后,便双手递上了那份奏折。
朱鸿玲自然也只能起身,同样双手将奏折接了过来,随后将其翻开,查看起了其中的内容,毕竟她这几天上的奏折可算不上少,不看看她怎么知道是哪一本?
“鸿玲,这些天就你给朕递的折子最多,而且事情还都算不上小。
本来嘛,大明也不是朕一个人的大明,而是朕与诸卿共同的大明,你的那些设想,不妨就趁着这次大朝会,和诸位大臣分享分享?”
毕竟是自己写的奏折,略微看了一下开头,朱鸿玲便知道这上面写的是什么了。
与此同时,朱鸿玲轻叹了一口气,实际上如果是这件事的话,她更希望是朱伯溱直接拍板。
倒不是不能给其他人说,毕竟一旦事情开始做了,想要瞒住纯心窥看的人,那可是相当困难的。
可怕就怕这不仅仅是对牛弹琴,还会招致一大堆反对的声音,以至于在开始实施之前就受到相当程度的阻碍。
当然,风险与回报是正相关的,说不准也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呢?
“这件事说起来也很简单,为提高大明百姓的识字率,我建议,在全国各地完善教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