隙间玻色子,自旋为2,静止质量为1.25MeV(百万电子伏特),不带电荷。简称“隙子”,是引力子的一种特殊激发模式,在民间也有着“魔法粒子”,“平行宇宙间的信使”等俗称。于地球时间2293年2月14日被地平线计划科研团队发现。
隙间玻色子的发现解决了23世纪60年代弦力学诞生之后出现的“八元数悬案”,并且证明了量子力学的“平行宇宙诠释”。与此同时,其在宇宙中的自然形成过程也和大量的高能天文现象有关。
物理本质上,隙间玻色子是时空量子化后的基本结构引力子的特殊形态,由于存在静态质量且不易发生衰变,其可以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束缚态存在形式。
发现历程:
在介绍隙间玻色子的发现之前,我们得先简单介绍一下以“四元数”开始的,对数系的扩展。
所谓四元数,是对复数(实数和虚数)概念的一种扩展。它将原本的虚数单位i扩展成了i,j,k三种虚数单位并且定义了运算规则,由于这种3虚1实的组合正好完美地对应了相对论的时空观,四元数的概念自20世纪以来在物理学界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而随着弦力学的诞生,物理学家们则顺理成章地搬出了四元数的扩展,拥有6个虚数单位,2个实数单位的“8元数”,而与此相伴的问题,就是那个多出来的,物理意义不明的实数单位。
在23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普洛特·威尔逊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基于“多出来的时间维度”,从数学上推导出了引力子的一种特殊形态,一种沿着额外的时间维度进行的激发模式所产生的引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