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将徐盛有一段千古名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何俱哉!”这是在魏吴大战中,吴国大将甘宁的部下徐盛对孙权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接受别人的恩惠,就要忠心替别人做事,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这才是义薄云天。
当时宦官得宠专权,士大夫贬抑憋屈,窦武辅佐朝政后,谋诛宦官,不料抓捕中常侍曹节等宦官的奏书泄露,曹节等人挟持皇帝,劫持太后,夺取玺印,矫诏讨伐窦武,窦武兵败自杀,被枭首洛阳都亭。
其宗亲、宾客、姻属全被收捕诛杀,家中做事的人被流放到日南,窦太后被迁移到南宫云台。
当时凶恶小人得志,士大夫们都意气颓丧。
时为窦武府掾的胡腾独自为窦武收尸下葬办了丧事,因此也被禁锢不得做官。
窦武的孙子窦辅当时两岁,逃跑得以保全。
事情暴露,曹节等人急切地搜捕他。
胡腾和令史张敞共同帮助窦辅逃到零陵地界,诈称窦辅已死。
胡腾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改名胡辅,抚养成人,还给他娶了媳妇,后来胡辅被荐举为桂阳的孝廉。
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听说后征召他,任命为从事,让他恢复窦姓,并把此事上奏朝廷。
等到刘表去世,曹操平定荆州,窦辅和他的家族迁居到邺,被征用于丞相府,跟随征伐马超,被流矢射中而死。
党锢之禁解除后,胡腾官至尚书。
中平六年,汉献帝遣使追悼祭祀陈蕃、窦武等。
当初,窦武的母亲生窦武时,同时生下了一条蛇,便把蛇送入山林中。
后来窦武的母亲去世,埋葬时还未下棺,有条大蛇自林中出来,直到丧地,用头击柩,涕血双流,俯仰盘屈,表现出极尽哀泣的样子,好一会儿才离去。
当时人知道的都认为是窦氏的祥瑞。
桓帝初年时,京师有童谣说:'游平卖印自有评,不避贤豪及大姓。'
窦武字游平。辅政后即与陈蕃齐心协力,只表彰有德行的贤人,旧臣豪族都感到绝望。
李膺的祖父李修,于汉安帝时任太尉。
父亲李益,曾任赵国国相。李膺的性格孤高,不善交际,只把同郡的荀淑、陈寔当作师友。
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又被司徒胡广征召,举为高第。
再升任为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县令都害怕李膺的严明,大多在听到李膺来青州的消息后就弃官而走了。
李膺后来被征召,调任为渔阳郡太守。
不久,又转任蜀郡太守,因母亲年老请求辞职。
被调任护乌桓校尉,当时鲜卑多次侵犯边境,李膺常常顶着箭石,每次都将其打败。
使得敌人非常畏惧。
因公事被免官,回到家乡纶氏县居住,教授学生常常达到近千人。
南阳人樊陵请求做李膺的门徒,被他谢绝了。
樊陵后来依靠阿谀攀附宦官,官至太尉,被有节操的人所羞耻。
号称“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曾经去拜访李膺,便为李膺赶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居然为李君赶车了。“
李膺被人敬慕竟到了这种地步。
荀爽,河南省许昌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
荀爽出身“颍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
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在位时曾被太常赵典举为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
为了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
黄巾起义爆发后,党禁解除,荀爽相继被举荐,但都未应命。
董卓专权时,强征荀爽为官。他在九十三日内,接连升至司空,位列台司。
荀爽见董卓残暴,便暗中与司徒王允等谋除董卓。
荀爽博通群经,一生对经学多有著述,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
他尊崇儒学,重视礼制。极力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制关系。
他也吸取阴阳家某些思想,讲究五行相生和相克,并将其思想运用于社会各朝代的发展和变化。
据《后汉书》记载,其著作多达百余篇,至今已残缺不全。
其易学思想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辑荀氏《易注》。
荀爽出身东汉望族“颍川荀氏“,为战国思想家荀卿第十二世孙、东汉名士荀淑第六子。
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
荀爽从小好学,十二岁时即读懂《春秋》、《论语》。
当时的名臣杜乔见到他后称赞说:“可以为人师。“
荀爽於是益发深思经书,乡里有喜庆丧吊,他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应命。
汉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推举荀爽为至孝,授任郎中。
他上书请求进孝道,行三年之丧,正男尊女卑之义,讲究礼制,奏章送上后,荀爽就弃官而走。
后更遇第二次党锢之祸,荀爽便隐居海上,再南逃到汉滨。
汉灵帝光和七年,因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刘宏被迫解除党禁。
党禁解除之后,五府(大将军、太傅、太尉、司徒、司空)都征召荀爽,司空袁逢察举他为有道,荀爽都未应命。
后来,朝廷派公车征召荀爽担任大将军何进的从事中郎。
何进怕他不去,迎荐他为侍中,但因为何进于光熹元年为宦官所杀,朝廷诏命便中断。
光熹元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为帝。
他又征召荀爽为官,荀爽想逃避征命,但因官员催迫,只得受任平原国相。
前行至安徽宣城时,又被朝廷追拜为光禄勋。
在职三天后,于十二月戊戌日升任司空。荀爽自被征召的命令到位列台司之职,前后才九十三日。
初平元年,关东义军起兵,董卓在惧怕之下意图迁都长安,他大会公卿商议此事。
当时太尉黄琬与司徒杨彪据理力争,反对迁都。
荀爽看到董卓气盛,怕他一怒之下杀害二人,于是和缓地说:难道相国是乐于这样做吗!
崤山以东起兵,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所以要先迁都,以对付他们。
这正与秦朝和汉初的情况相同。
董卓怒气才稍平息。同年二月,荀爽随献帝迁都长安。
荀爽见董卓十分残暴,一定要倾覆国家,他所推举都是一些有智谋的人才,准备与他们一起图谋大事。
他也与司徒王允及董卓的长史何颙等为内谋,因病不幸于同年五月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荀爽之侄荀彧任尚书令后,派人迎回荀爽的棺椁,将他重新安葬。
据《集圣贤群辅录》记载,魏文帝曹丕还是丞相、魏王时,将荀爽等二十四人旌表为二十四贤。
永寿二年,鲜卑进犯云中郡,汉桓帝听说了李膺的才能,于是又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
最初,羌人掳掠到疏勒、龟兹二国,多次侵扰抢掠张掖、酒泉、云中各郡,百姓多次遭受他们的残害。
自从李膺到达边境,羌人听到消息都感到畏惧屈服。
将以前掳掠的男女,统统送还到边境。
从此以后,李膺声威远播。
延熹二年,李膺被征召为河南尹。
当时宛陵郡的豪强羊元群从北海郡被罢官回来,贪污罪行严重,四处搜刮珍宝,连郡舍厕所中的奇巧之物,也用车子拉了回家。
李膺上表要审查他的罪行,因为羊元群贿赂宦官,导致李膺被判为诬告,反而被发配到左校服役。
之前,李膺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等同心同德,检举惩处那些奸邪得宠的人,冯绲、刘佑这时也遭诬陷被发配到左校劳作。
司隶校尉应奉向桓帝上书替李膺等人申诉,才使他们得到赦免。
冯绲,四川渠县人。幽州刺史冯焕之子,东汉时期名将。
冯绲早年因帮助父亲洗罪而闻名,历任郎中、郡诸曹史、广汉属国都尉、御史中丞等职。
建康元年,以御史中丞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与滕抚共同击破扬州盗贼。
后调任陇西太守、辽东太守,在辽东时招纳鲜卑。
又入朝拜为京兆尹,转任司隶校尉,迁任廷尉、太常。
延熹五年,拜车骑将军,率军大破武陵蛮夷,纳降十余万人,平定荆州,不久受宦官诬陷而被罢免。
历官将作大匠、河南尹、廷尉、屯骑校尉等职,多次受宦官诬陷,最终逊位归家。
在宋朝时屡次被加封,至宋孝宗乾道八年时为惠应昭泽王。
冯绲年少时研习《公羊春秋》、《司马兵法》。其父冯焕,汉安帝时任幽州刺史。
冯焕素来痛恨奸恶之徒,并多次责罚他们。当时玄菟太守姚光也是因此而导致人事关系不协调。
建光元年,素来怨恨冯焕他们的人伪造玺书谴责冯焕与姚光,并赐他们欧刀。
又下诏给辽东都尉庞奋让他迅速执刑,庞奋斩杀了姚光,并将冯焕扣押。
冯焕想要自杀,而当时年少的冯绲怀疑诏书有假,便阻止冯焕道:大人在州里时,志向就是除去奸恶,实在没有别的原故(指冯焕被谴责之事),这次一定是凶人进行讹诈,施展毒计。
我想要把事情向朝廷反映,如果是真的,甘心服罪也不晚。
冯焕听从冯绲的话,上书陈述事情原委,核实后发现果然是有人刻意所为,安帝立即召庞奋抵罪。
此时恰逢冯焕在狱中去世,安帝很同情他,于是赐冯焕、姚光钱各十万,以冯绲为郎中,冯绲由此而闻名。
冯绲后来回到郡里,他家富又好施舍,屡次赈救穷急之人,因而被州里人所爱戴。
历任郡诸曹史、督邮、主薄、五官掾功曹等职,被举为孝廉,后来被任命为蜀郡广都县长,任职四年,颇有政绩。
升职为武阳县令后,诛杀犯法的豪强,因公事而离职。
又任广汉属国都尉,被司空府征召,为侍御史,升职为御史中丞。
建康元年八月,九江人范容、周生等劫掠城邑,屯据在历阳,成为江、淮之间的巨患。
朝廷派冯绲以御史中丞职务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与中郎将滕抚一道击破群贼。
但因强行迫使州郡进兵而被依法制裁。
冯绲其后被司徒府征辟,任廷尉左监正、治书侍御史。
后出任陇西太守。
在任内,冯绲用恩信晓谕羌人投降,羌人都停止活动各自散归原处,因事被免职,后因羌人暴动,复任陇西太守,以疾病被征召入朝任议郎,又任治书侍御史、尚书,出任辽东太守。
后再次入朝任京兆尹,旋即担任司隶校尉,所在之处都树立了威刑。又升为廷尉、太常。
延熹五年,长沙叛军在此前进犯益阳,并屯聚许久,到这年,部众更加强盛。
而零陵的叛军也与他们勾结,合军共二万余人,攻烧城郭,杀伤长吏。
而武陵蛮夷也趁机反叛,抢掠江陵一带,荆州刺史刘度、南郡太守李肃都弃官而逃,荆南全都陷于敌手。
朝廷拜冯绲为车骑将军,领兵十余万讨伐他们,下诏给冯绲:蛮夷进犯中国,已经很久不能征讨摄服,使他们各自焚毁城池,践踏官民。
州郡的将吏,死职的大臣,相互逃窜,都没有回头,这多么让人感到惭愧。
将军素有威猛之名,因此提拔授予你六军之师。
前代像陈汤、冯奉世、傅介子这样的人,以少击多,郅支单于、夜郎、楼兰之类的敌人,头颅也被挂在大街上示众,卫青、霍去病北征,功列金石,这都是将军所知道的。
现在如果不是将军,谁能修复前朝的功绩?
进退之事,权时之策,都由将军专管,出郊之事,不再由内管理。
已经下令有司在国门设饯行之礼。
《诗经》不是说过:'进厥虎臣,阚如九虎虎,敷敦淮坟,仍执酉鬼虏。'
将军勉励吧!
当时天下饥荒,国库空虚,每次出兵打仗,常常削减公卿的俸禄,并且向王侯借租赋,前后派遣的将帅,常被宦官诬赖他们折耗军资,往往因此而抵罪。
冯绲性情刚烈正直,不行贿赂,所以害怕被宦官们中伤,于是上疏道:“如果听信谗言,就是伯夷也可以怀疑,如果不被猜疑,那即使是盗跖也属可信。所以乐羊子立了阵功,魏文侯拿给一筐谤书。现在愿请中常侍一人监督军中的财费。“
尚书朱穆劾奏冯绲用财以自避嫌疑,有失大臣之节,下诏不许弹劾。
冯绲的军队抵达长沙郡,叛军闻讯后,都到营中求降。
冯绲采用了自己的从事中郎应奉的许多方略,又趁机率兵进击仍然还在作乱的武陵蛮夷,共斩得四千多颗首级,受降十多万人,荆州得以平定。
朝廷下诏赐冯绲钱一亿,但冯绲坚决推辞不接受。
冯绲率军回师后,推功给应奉,并举荐应奉任司隶校尉,而自己上书请求辞职,朝廷不许。
但监军使者张敞秉承宦官的旨意,上奏弹劾冯绲带两个奴婢穿戎服随军出征,又常在江陵刻石纪功,请求下诏给有关部门审理。
尚书令黄俊奏议,认为降罪但没有正法,所以不应该过多纠缠。
恰逢长沙盗贼又起兵,攻击桂阳、武陵二郡,冯绲因为军还而盗贼再次起兵,遭免职。
不久,又拜将作大匠,转任河南尹。
后改任廷尉,为被诬陷的荆州刺史李隗等人辩白,认为他们不应该被处以重刑。
当时山阴太守单迁因罪下狱,冯绲经核查定其死罪。
单迁是已故车骑将军单超的弟弟,于是诸宦官互相包庇,一共诬告冯绲。
冯绲与司隶校尉李膺、大司农刘祜一起被罚在左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