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元年,灵帝设置鸿都门学,在其中画有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像。
下诏州郡三公推举征召诸生。有的出任刺史、太守,有的入朝任尚书、侍中,有的竟封侯赐爵,士人们都认为与他们在一起是可耻的。
当时,妖异的现象常有发生,人人惊恐。
七月,灵帝下诏召蔡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太史令单飏至金商门,入崇德殿,让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他们关于灾异及消除变故所应当采取的办法,蔡邕用心答复。
灵帝又特诏询问蔡邕:“近来灾异变故的发生,不知是什么罪咎引起的。
朝廷焦急,朕心里也害怕。
访问群公卿士,想听到一些忠言,他们都守口如瓶,不肯尽心。
因为你经学功底深厚,所以朕特地问你,你应该阐明得失,指出为政的要点,不要唯唯否否,或者怀疑恐惧。
全按经述对答,为了保密,要用皂囊封上。
蔡邕于是上奏认为妇人、宦官干预政事,是怪异发生的原因之一,并弹劾太尉张颢、光禄勋玮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又举荐廷尉郭禧、光禄大夫桥玄、前任太尉刘宠,认为可以向他们咨议朝政。
灵帝在看了奏章后很是叹息,在起身如厕时,奏章被曹节在后偷看,就向左右的人泄露了全部内容,致使事情泄漏。
蔡邕奏章上认为应该废黜的人,都非常恨他,企图打击报复。
之前,蔡邕与司徒刘郃不和,蔡邕的叔父卫尉蔡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关系不好,阳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
程璜让人写匿名诬告蔡邕、蔡质几次因私事请托于刘郃,刘郃没有答应,蔡邕于是怀恨在心。
决心要陷害蔡邕,灵帝因此下诏给尚书,召蔡邕质问。
蔡邕上疏为自己辩白,但他与蔡质还是被送入洛阳狱,有关部门认为应该将二人弃市。
中常侍吕强怜悯蔡邕无辜,于是替他向灵帝求情,灵帝也想起了蔡邕之前奏章的话,于是下诏将他免死,与家属被流放至朔方郡,不得因赦令而免罪。
阳球打发刺客刺杀蔡邕,刺客被蔡邕的正义感动,不为阳球所用。
阳球又贿赂有关官员毒害蔡邕,受赂的人反而把消息告诉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
蔡邕因此平安无事,居住在五原安阳县。
蔡邕之前在东观时,与卢植、韩说等修撰《东观汉记》,正遭流放,所以没有来得及写成。
灵帝爱怜蔡邕的才高,正好在第二年大赦,于是赦免蔡邕,准许他返回原籍,蔡邕自从放逐到被赦免,历时九个月。
蔡邕正准备启程回郡的时候,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送行。
酒喝足后,王智起舞劝蔡邕,蔡邕不理他。
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本来很骄贵,丢了面子为宾客所嘲笑,就破口骂蔡邕说:“罪犯也敢轻侮我!“
蔡邕振衣而去。王智非常恨他,于是密告蔡邕心放怀怨,诽谤朝廷。灵帝宠幸的人也都诬陷他,蔡邕害怕无法幸免,于是逃命江海,远走吴会之地,往来依靠泰山羊氏,在吴地共待了十二年。
中平六年,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专擅朝政,听说蔡邕的名气,于是征召他,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
董卓大怒,骂道:“我有灭人三族的权力,蔡邕就算骄傲,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
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
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
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
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初平元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随汉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
董卓的宾客部属想让朝廷尊崇董卓与太公相比,称尚父。
董卓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说:“太公辅周,奉命灭商,所以特号为太公。现在您的威德虽高,但相比尚父,我以为还不行。等到关东平定,陛下返还旧京,然后再讨论此事。“
董卓听了他的话。
初平二年六月,发生地震,董卓为此询问蔡邕。
蔡邕对他说:地动,是阴盛侵阳,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引起的。
前春天郊祀,公奉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箱,远近都认为不合适。
董卓于是改乘皂盖车。
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一遇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有心出力。
但董卓性格刚愎自用,蔡邕恨自己的话很少为董卓采纳,对堂弟蔡谷说:“董公性格刚烈而容易作恶,终究不能成事。我想东奔兖州,但是道路太远,不易达到,打算暂时逃到山东地区看看,怎么样?“
蔡谷说:“您的容貌与普通人不同,在路上走,看的人云集,这样,想躲起来,难啊!“
蔡邕才打消了这个主意。
初平三年,董卓被诛杀,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并为之叹息,脸色都变了。
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
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
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
并随之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
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没有成功。
太尉马日磾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伯喈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解决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著,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
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
马日磾离去后告诉别人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
蔡邕于是死在了监狱里。
王允后悔了,想阻止杀他却来不及了。
当时蔡邕六十岁(《后汉书》误作六十一岁)。
群臣和士人没有不为他哭泣的。
著名经学家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兖州、陈留郡间都画蔡邕的像来纪念他。
王允,山西祁县人。东汉末年时期大臣。
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举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出任豫州刺史,勤政爱民。
斗争中常侍张让失败后,去官隐居。
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掌权之后,辟王允为从事中郎,迁河南尹。
董卓拥立汉献帝即位后,王允代替杨彪,拜太仆、尚书令、司徒,密谋刺死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日益骄傲自满。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
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
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
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
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
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
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
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
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
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
19岁那年,王允被推举为郡吏。
任职不久,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山西晋阳地区有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百姓慑于赵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愤地对手下衙吏们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
随即下令逮捕赵津,并立即将他解押东市,斩首示众,以慰民心。
晋阳百姓见他们深恶痛绝的祸害已除,个个拍手叫好,他们还纷纷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谢慰问王允,称赞他是为民作主,不畏强暴的好父母官。
王允首次经受世事的考验,并赢得众人的称赞和拥护,由衷地感到高兴,更坚定了秉公为官的信心。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腐败,导致中央和地方买官鬻爵的现象十分严重。
特别是地方官僚权钱交易极为普遍。
与王允同郡的同乡中有一个名叫路佛的游混无赖,从小娇生惯养,既无学识,也无德行,他仗着家里有钱,向太守王球行贿,要王球给他个官当。
财迷心窍的王球是个见钱眼开的昏官,收下路佛的赂贿后,便给了他一个补吏的职位。
王允对这种肮脏交易十分忿恨,当众揭露路佛的丑行,并与王球变颜争辩,指责他贪赃枉法,徇私舞弊。
王球恼羞成怒,利用手中权力,立即将王允捉拿起来,投入牢中,准备随时杀掉。
刺史邓盛很早就听说过王允的事迹,很是钦佩他的才识和性格。
当他得知王球要杀掉王允的消息后,立即亲自骑上快马,前往太守衙门,保释王允,并且请他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
王允很感激邓盛的救命之恩,同时也为邓盛的正义行为所感动,于是一心一意为邓盛效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邓盛深感满意。
在邓盛的提拔和宣扬下,王允的名声越来越大,为他日后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础。
王允为官初露锋芒,不仅赢得了州郡官吏和当地百姓的赞赏和钦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鉴于他的才能和表现,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以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
从地方州郡迁到中央朝廷,这是王允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也为他实现忠心为国的政治抱负提供了广泛的政治舞台。
中平元年,即王允征为侍御史不久,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
为了迅速镇压起义,东汉政府特别选拜王允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担任王允的从事,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
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
预先,王允广泛征求从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见,设计了周密的作战方案;
战斗过程中,王允亲自披挂上阵,大显身手,彻底击溃豫州一带的黄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