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极乐桃源 > 第144章 悲情美学

第144章 悲情美学

现在回想起来,那夜宋明与方晴的一次麦田夜谈,似乎已经注定了她们的结局。

那夜,自比葬花之黛玉把自己捂在书堆中消沉多日准备上演咯血而亡的方晴忽然来了兴致,让宋明陪她出去到学校外面的麦田走走。那夜月色如水,那无边的麦田仿佛淹没在一方浑了几滴牛乳的清潭中,原野中那一团团婆娑树影也云绡雾縠,如峰如峦。

方晴说,我觉得《诗经》中,最妙的就是这首小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文中除蒹葭霜露、水岸滩渚为具体物象的实写外,其余大多为抽象情境的虚笔。就连伊人与“我”都不确定,伊人何人?迷生幻相;伊人何在?飘忽渺茫。隐约可见而遥不可及,日思夜想而可望不可求。

此诗为情悱恻缠绵,为象迷离苍茫,为境空灵蕴藉。

一首《蒹葭》,千古绝唱。美则美矣,或亦悲也。

若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悲为喜,则流入俗常,诗意顿失。

深深企慕却久久难得,久久难得又求索不已。这种以悲情为基调的爱情就在这虚实得失之间形成矛盾冲突的艺术张力,具有了打动人心的魅力。

宋明说,很多东西,隔着遥远的时空相望,很容易被诗意美化,也难免被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解读。不过,就悲情二字,确也不乏精辟之见。

其实,中国古典文学中很多后世的相关作品,都是这种悲情艺术的流变。无论诗词歌赋,还是戏曲小说,都能触摸到这种悲情的强烈脉动。

君生吾未生、吾生君已老的相见恨晚,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朝秦暮楚……至于痴情负心寻常见、棒打鸳鸯几多闻,各各情亦真切而事多近同,几成流俗。

更有纠结难解如《钗头凤红酥手》者:一杯愁绪几年离索的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莫莫莫。其爱而不能,割而不舍,爱恨痛怨千千心结,悲恸欲绝寸寸肠断,只得挥泪转身,摇头痛喟,罢了罢了……也只是恨别忍见的无奈而已,又何能真真了罢?

《离骚》脉承《黍离》忧国怀民之悲郁,兴发恣肆汪洋之浪漫,更将君臣大义寓托于香草美人之中。但究竟其思谋者家国,其忧虑者存亡,其愤懑者忠奸,其踌躇者进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终将男男女女的幽情私怨引向君臣家国的宏大深远。遂开境界,独领风骚,自具高格。

还有《洛神赋》。方晴说,实实是非赤子文心,难为此赋。

它进一步通过丰富想像和精细刻画,将企慕不得的悲情推至唯美浪漫的高峰。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轻云蔽月,流风回雪。其形之轻盈绰约;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皎若朝阳,灼若芙蓉。其容之明丽华艳。

当余悦其淑美心荡不已、愿诚素先达玉佩要之之时,洛神亦抗琼珶而和予、指潜渊而为期。

见余犹豫狐疑,洛神遂作永慕之吟、哀厉之声,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而邀欢,含辞未吐气若幽兰而传情。正当郎情妾意之时,却情势急转,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罗袂掩涕泪流襟裳,悼良会之永绝,哀一逝之异乡。终至顾望怀愁,盘桓而不能去。

《洛神赋》将悲情寓于华美,美得越铺张,悲得越淋漓;美得越绝尘,悲得越痛彻。何况指渊为盟之爱深,气吐若兰其情切?云之将雨却忽然而逝,怎不令人伤怀悲痛,绵思怅惘?

《洛神赋》以美人兴寄之笔法,远承风雅,近袭骚赋,唯美华丽,墨酣笔畅,酝藉见密而高蹈。及至《长恨歌》,则不风不比,不寓不托,直笔书白将个人欢爱置于恢宏动荡的历史叙事中。宋明接道。

一代君王贵妃旷世绝伦的情爱,成为大唐舞台中动人心弦的悲歌绝响。四方来朝天可汗的盛世景象与后宫粉黛无颜色的盛世容颜交相辉映,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顶级盛宠而至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贪色废政,终使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大唐由此盛极中衰,李杨的爱情也走到马嵬驿的终点,饶不过乱生兵哗而难罪其人,只得迁罪于其盛宠,割君之疼爱以泄公愤,污妃之令名以饰隐恶。堂堂大唐皇帝也只得血泪和流,杀妃止哗。贵妃玉碎时,其岂无悲怨乎?

明皇的雄才伟略,大唐的昌盛繁荣,也从此随贵妃一同埋葬在马嵬坡的土堆中。美人已矣,盛世不再,生灵涂炭,长歌当哭,何止一个“悲”字了得?

《长恨歌》之恨不只有贵妃恨死、明皇恨生,也有大唐百姓恨明皇重色误国,恨贵妃美色误君,恨杨氏兄妹恃宠误政,恨安史重臣叛逆作乱……然贵妃天颜本天物,何罪之有?万里江山一朝倾覆,岂是一瓢红颜祸水可及焉?百二年后僖宗为避黄巢祸,再度幸蜀过马嵬贵妃墓,奈何“这回休更怨杨妃”。也幸亏僖宗比玄宗“出幸”得更仓皇,或许连个宠妃也未及带,不然,说不定会重演杀妃戏,坐实红颜祸水的恶名。若仙居蓬莱的太真再睹此景,其当哭乎?当笑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雨萱国之凤家守护传奇当火影与崩铁碰撞,期待这个故事求道:从九叔世界开始变强崩坏:刚到地球就被粉色妖精逮捕斩神:体内有九个神明,全员恶神四合院:入职保卫科,击毙贾东旭我穿成了阿瑞斯军团的女魔头四合院:我在梦里为所欲为斩赤红之瞳:我有写轮眼穿越之我在异世界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