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师朗诵到多少豪杰时,声音越来越轻,语速越来越缓。他又闭上了眼睛,放下啦刚才疯狂挥动的双臂,仿佛梦呓。
学生们疯狂的鼓掌。
词的下阕基本上重复了上阙的节奏,只是起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老妈妈讲故事那样缓缓到来,没有像上阙第一句大江东去那样一声惊雷吓得听众浑身一哆嗦。
朗诵到谈笑间强如灰飞烟灭时,秦老师又慷慨激昂激情澎湃,仿佛是自己骑着汗血宝马挥舞着青龙大刀,怒吼的冲锋陷阵立下了盖世奇功。
朗诵到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时,秦老师想把重音和高音放在江字上,再把轻音缓音放在月字上,以起到跌宕起伏的效果。
所以,当他朗诵到一尊还酹的酹字时,声气如波涛下行至波谷谷底,然后稍作停顿,换了口气。又深吸一口气,那气势若满弓射箭憋足了劲儿蓄势待发的冲击江字。同时右臂向上抬举,仰望上方,挺起肚子昂起胸膛,点燃引线大炮出膛,一尊还酹~~江……
只听砰的一声,他的腰带崩开了。
多少年后,大家谈起秦老师,都忘不了他朗诵时腰带崩开的这一幕。
课堂最后不到十分钟时间,秦老师给学生出了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但学生们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翻书,更多的同学在发呆,没有人讨论。
然后秦老师抽了几位同学回答,都回答不上来。
秦老师自己做了精妙绝伦的完美解答。他将答案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抄在书上,并强调强调让学生记一记,下一课要提问。
评课时,大家对这节课有褒有贬。许老师认为,这节课彰显了秦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超高的朗读水平,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是一节有文化的课堂,有艺术韵味的课堂,有激情的课堂。
也有的老师认为,站在学生立场,这节课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创作背景文学常识介绍过多,占用时间过长,认为在这方面没有必要跟七年级学生讲的太多。
应该紧扣大纲要求,做好字词段篇理解揣摩修辞手法等基础的训练掌握。
也老师对秦老师的朗诵也提出了不同建议,认为整体朗诵过于高亢激昂,用力过猛。有些需要低回婉转之处,也未能处理得当,表达了错误的思想情感。
所以,这节课更多的是展现了教师素养的个人表演课。这节课的出发点,和教学目标偏离,学生从中收获了了。
有的说,如果秦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朗读,那么他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怎么引导学生学会朗读上,放在准确的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上来。
但是整节课中,秦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也鲜有鼓励,反而形成了一个对比,让学生觉得自己朗诵的很失败,教师朗诵的很精彩。
没有体现学生的成长,没有给学生信心,教师的过于出彩,压制了学生的表现,让学生感到自己很无能、很失败。
许老师和秦老师都对宋明们的分组教学不感兴趣。她们认为,分组不分组对他们毫无意义。因为在他们的课堂上,她们是对的一个学生讲还是一群学生讲没什么两样操作大致相同,基本上就是一讲到底。如果说非要有区别,无非提问的同学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对于最后两道思考题的处理,也有老师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真正去讨论讨论呢?被提问的同学回答不上来时,为什么不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呢?
秦老师认为,这样的思考题,就是让学生讨论,学生也讨论不出结果来,尽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标准答案让他们抄抄记记,考试时说不定也能东拼西凑抹上几句。
思考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这样,学生的解读课文分析问题的能力怎么发展?
方晴全程参与了这节课的听课与评课,她认为,如果站在教师的角度看教师个人水平,这节课确实不乏精彩。但如果站在学生角度,那这节课糟糕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