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滢滢把文稿修改完善后,又一篇一篇工工整整誉写在稿纸上。她白天上课,晚上改稿誊写,先后整理出二十多篇文稿,直写得她手腕酸疼得捞面条都挑不起一柱面条了,右手中指第一节握笔的地方磨起了茧子。
她的付出没有白费,每整理展示一篇都引发师生围观。
政教处也注意到了这件事,他们看了崔滢滢整理出来的稿子,觉得非常符合他们的感恩教育的活动要求。
江主任找到崔滢滢,希望崔滢滢能将其中一些稿件站在学校的角度修改成感恩教育的成果。
崔滢滢不愿这样做。她说,我实在太忙了,抽不出时间再去做这些事儿。另外,我认为,感恩教育应该不是一种说教,感恩不是靠说教说教出来的,它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为了感恩而感恩,不是因为你要求我感恩我才感恩。它应是以心换心,以爱换爱。
如果我们就这样去说教学生要懂得感恩,我们已经错了。那就是南辕北辙,还不如我们用点儿心思,多关心关心学生。
崔滢滢确实没有时间。她的课也不少,而且因为她年轻好说话,所以经常有的领导上不了课了,就把课调给她,让她代课,以至她实际上的课,要远比课表上安排的课多得多。政教处也不断的派发各种任务,不少教师都忙的应付不过来。所以像编写钟声如歌这样的事,如果不是出于自愿,谁会无名无利劳神费力找不自在呢?
江主任没有说动崔滢滢,他就安排了一些教师和学生,把崔滢滢已经展示出来的文章进行了抄写修改。大多数文稿的修改采用了扣帽加靴的形式,在文章前加上一段,文章后加上一段,全部改成了感恩教育的活动成果。
关于刘老师的那篇记事歌声响起,也被修改成了掌声响起。前面加了长长的帽子,讲政教处如何开展感恩的主题教育,做宣传做演讲做板报做个人事迹表彰大会,怎么耐心细致的深入学生做思想工作,全班同学终于懂得了感恩,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意义,于是她们排练歌曲,于是她们到野外采花,于是在上课时给老师唱歌献花拥抱刘老师,充分的展示了感恩教育的辉煌成果。
他们把这些穿靴戴帽的文稿装订成册取名感恩教育专辑,作为这次校园文化内涵的一个亮点。
韩如月在帮助学校打扫会议室时,无意中看到了这本感恩教育专辑,她翻看到了她原来写的文章,却已被修改的面目全非。
华铮也在档案处看到了这本感恩教育专辑。他们的文章都被修改了,华铮很生气,找张冠堂校长说理去。面对华铮的质问,张冠堂校长说,你又怎么证明,他们做的这些事,一定跟我们的感恩教育没关系呢?
思想教育,本来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形成的。学生的任何思想行为都和我们的教育有关。所以,我认为这些事确实也是我们政教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的结果。我们把这些材料放在政教处的感恩教育档案里,没什么不妥。
宋校长理直气壮,华铮无话可说。
方晴说,他们能编一个小册子,我们也能。
赵老师说,说干就干,编就编呗,反正咱们的文稿也都是现成的,无非我们也多抄几份儿,别让滢滢再一个人抄写了。
她们六个人分了工,每个人三四篇,由赵怀诚老师进行装订成册。
赵老师又买来了复写纸。他说,怎么也是抄,写一份儿不如复写两份,写的时候垫上复写纸,一下写三份,这样咱们一次整理出三本来。
大多数文章只需要誊抄,所以她们一个星期基本上整理完毕。书名依然叫钟声如歌,封面是王凤孝先生用毛笔题写。
这三本分别放在了三个年级。九年级由华铮负责保管。八年级由方晴负责保管。七年级有杜先枝老师负责保管。
杜老师把《钟声如歌》带到了集体办公室,放在自己的桌上,也方便同事们翻看。
校史馆的教师展区和校长室展区都已接近尾声。方晴在教室展区看到了他想见的那个马灯。她说,这个我好像在小画册上见过呢。只是不知道,这就叫马灯。
方晴看的书,和宋明他们看的书有很大不同。宋明小时候看的书大多是别人的,他能见到的书很有限,他见到最多的是小画册还有各种小红本,里面讲都是他似懂非懂放之四海皆准大道理。他不知道自已想看什么书,就算在集市书摊上偶尔看到自己喜欢的书,他也囊中羞涩。他总是在书摊主任冷嘲热讽下,死皮赖脸地翻几页然后一步三回头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