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汴夏 > 第五十一章 东去陈桥(一)

第五十一章 东去陈桥(一)

大江东去,一泓巨水。

众人视为庞然大物的车船,在江河之上如蝼蚁一般。

黄河曲折蜿蜒,在转圜缠绕之处总会带来重重激浪,天寒地冻,却拘束不了江中心激荡的浪花。

水浪如拍,伴着北风,撞击着船舸不断改变航向。

操船的士卒时刻不敢马虎。

指挥之人伫立在船头舷畔,不断观望,下达命令。操帆弄浆、调整船姿,避开险滩、绕开江石,遇到起落的河道,所有士卒齐心协力,牢牢地控制着船舵,不为激流所动。

一路驶去,船痕留在江上,很远很远……

黄河上行驶着一队船只,领先的两艘大船,是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船赵榛说说笑笑,气氛热闹,完全不像身处前线,大战一触即发的模样。后船秦桧枯坐在椅子上,表情凝固,时而唏嘘、时而感叹,为今日的时局愁眉苦脸,非常压抑。

现实有时就是这么神奇。看起来文恬武嬉之人,实则坚守正道,行稳致远;而那些正义凛然之人,却未能通过岁月的考验,翻落历史的沉渣中。

但凡知晓历史的,可以轻易猜到这两船中人截然相反的历史归宿。

从汜水往东,黄河自高向低,地势相对平缓,行船尽得水利之便,一路行去,出行的速度比来时快了很多。

用过午饭后,车船指挥进入舱里禀报,前方北岸就是陈桥驿,请诸位大人在此离船登岸。

赵榛闻言,心中一动,信步走到船首。

或许舱中炭火旺盛,又或许众人一直在舱中热烈地讨论,令他双颊滚烫,立在船首时,赵榛脸上似乎感觉不到寒意。

北风已经停息,大大地减轻了船桨的压力。

舱底,厢兵士卒用力地蹈桨,时时传出的指挥声、号子声,整齐有力,此时这些声音轻松不少,让人感觉车船更加轻便快速。

“陈桥驿!”赵榛指着东北面无数军帐问道,“是那边么?”

车船指挥不假思索地应道:“正是,王爷。”

赵榛点了点头,道:“太祖皇帝在那里被部下拥戴,黄袍加身,成就我大宋不世基业。”又指着南边说道:“如此说,那方向就是汴京的陈桥门。”

汴京的外城东北门名为陈桥门,从此门北行二十余里地可到黄河,黄河北岸就是陈桥驿。

他手指之处,地势一马平川,视线毫无阻拦,黄河两岸密密麻麻布置无数旗帜军帐。这里是河东河北宣抚正使李回的防地,主要防范来自河北的斡离不军。

然后叹了一口气道:“唉……汴京正处中原腹心。除了黄河,几乎没有天险,北方之敌一旦南下,我朝稍有不慎,京城即刻沦为前线之地,为此不得不守内虚外,持重兵驻守开封。当年太祖皇帝基于汴京屯兵百万,全赖天下输出供给,谋划迁都。太祖喟叹,如不迁都,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凋敝,于是想先迁西京,后迁长安,可惜中道崩殂……太宗皇帝一直反对迁都,这一桩事便就此搁置下来了。如果当初依太祖皇帝设想,今天恐怕不会如此狼狈。”

叶复知晓这段历史,回赵榛道:“殿下,太宗曾就此事劝过太祖,言道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太祖皇帝亦深以为然,迁都之事就此作罢。”

叶复说的是此时人公认的理由。

赵榛听了,心中冷笑了一声。

如果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岂不意味着此刻导致国家濒危的官家们失德?这些人都是赵光义的子嗣。赵光义只想着替不迁都寻找理由,却顾及不到他的后世子孙会陷入这种逻辑陷阱里。巴掌冲着自己脸打,岂不就是这种滋味?

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两兄弟,一文一武。赵匡胤在外打仗,赵光义在内经营。赵匡胤取得天下之后,有感于开封乃四战之地,没有天险屏障,准备将都城先迁到洛阳,最终迁到西安,取关中地形之胜,可惜天不遂愿,赵匡胤提出迁都之议半年之后突然暴毙死亡,增添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桩疑案——“烛光斧影”。后世人提出一种可能,由于赵匡胤执意迁都,而赵光义长期担任开封府尹,在开封势力雄厚,赵光义认为哥哥准备剪除其势力,于是先下手为强,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娶公主当国公他是挂逼吗?逍遥庶子日不落大明:洪武人皇穿越农门,我的身份竟是王府世子废材太子成霸道皇帝穿越到古代,从七品芝麻官做起重生人皇吕奉先围炉三国重生野生时代考公上岸了?上的大秦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