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的行为出发点是好的,他得让杨业知道自己对他的信任,这是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但对其他将军来说,却不是个好消息,一个深受皇帝器重信任还特别能打的杨业,威胁等级更高了。如果赵光义能够打压下杨业,或许结果反而不同。
到宋朝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时,宋辽大战真正爆发。不管是宋还是辽都意识到燕云十六州的重大意义,在谁手上,谁就可以占据主动,所以这次大战是拼命。
赵光义主张三路伐辽,杨业作为副将跟着潘美在西路军。憋着一口气的杨业,一口气攻下了寰、朔、云、应四州,形势一片大好,只可惜中路军曹彬败了。
曹彬是北宋开国第一将,也是当时武将第一人,连他都败了,赵光义只得让大家都回撤。
已经攻下的四州,想守又怕守不住,丢了又可惜,赵光义想到城可以不要,城里的人得迁回来。当时辽国已经聚集了十万大军反扑,杨业觉得硬拼不行,只要动作快点,完全可以带着四州百姓撤退。
他的提议被否定了,不但否定了,监军王冼和主将潘美还要杨业主动出击,迎战辽军。你杨业不是厉害嘛,现在机会来了,你上吧。
杨业只是个副将,没办法,只能同意。他天真的以为,只要潘美留人在关键地方接应,那还是可以实现安全撤离的。
只是他没想到,人家压根没想接应他。杨业这边带人上去,他们那边就带人跑了,说白了就是要杨业死在战场上。既然你杨业能打嘛,就要有你的去处,死在战场上。
潘美一直是杨业的领头上司,可是作战能力并不如杨业,加上赵光义的信任,哪天上下互换也是正常的。再加上曹彬都败了,你还立下大功,连下四州,合适吗?你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宋朝将领们怎么办?还不如你一个降将?所以他们最终请杨业赴死。
这是人心不古吗?这才是真正的人心。如果杨业不是个外来户,而是跟着赵匡胤打天下的老将,或者老将后代,那结局肯定不同,你借潘美个胆,他也不敢这么坑人。
杨业死了,杨家还在,因为还有杨延昭。杨延昭小时候属于我们说的比较木讷的孩子,但杨业就觉得他可以,经常带在身边教导,最后还真是他接了杨业的衣钵。
杨延昭也叫杨六郎,可能很多人都以为六郎是因为家中排行老六,其实不是的。杨延昭排行老大,六郎是辽国人叫出来的。
杨延昭跟辽军作战是智勇双全,手臂中箭他能当没发生,该怎么冲阵还什么冲阵;冬天来了,面对辽军人数众多的围城,他想到用水泼城墙,人工造冰,使得辽军想攻城又无处下手;他善于打伏击战,神出鬼没,羊山一战斩杀辽军首领。
辽国人很迷信,觉得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克他们,而杨延昭也是上天派来专克他们的,所以都叫他杨六郎。
据说六郎也没读过什么书,军中的文书什么的都找人代写,常常被人骗,宋真宗为此还专门帮他出气惩戒了骗子,又告诫他要学习。不读书应该是遗传的,杨业也是个粗人,但六郎比他老爹聪明。
六郎避开利益纷争,大半辈子就待在边关,一生只见过宋真宗一次,还是宋真宗主动召见他。被边缘化也没关系,杨家本来就被边缘化了,要认这个现实。所以六郎能够一直做到高阳关副都部署,还得到善终。
圈子融不进去怎么办?六郎告诉你,那就不融了,远离圈子也就是远离是非,还有比活着更重要的吗?
六郎死后,杨家交到了儿子杨文广手上。杨文广是幸运的,宋朝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家不打了,武将们也不用争了,反正都被文官压的死死的。
杨文广也是不幸的,武将没有发挥的平台,去哪里立功啊,所以杨文广前面一直没有什么表现。直到西夏的崛起和广西侬智高叛乱,他的机会才来了,后面一直升迁到了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可惜年过七旬的他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建功立业了。
杨文广死后,杨家再也没有能打的武将,又没有读书基因的杨家后继无人了。杨家人也彻底失去了触碰圈子的机会,淹没在历史大潮中,只留下演义故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