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历史名人录 > 第55章 被神化的包拯,到底是不是“青天大老爷”

第55章 被神化的包拯,到底是不是“青天大老爷”

凭借在天水三年多的成绩,包拯升迁为端州知府。端州就是我们今天的肇庆,这地方产砚台,古代人写字用毛笔,砚台必不可少,好的砚台更是大家追捧的对象。

端州的砚台连皇上都喜欢,列为贡品,每年都得上贡。以前的知府嗅到了其中的机遇,每次都以上贡为名,大肆搜刮好的砚台,用来送给京城的权贵,以实现个人目的。

这种拿百姓血汗送礼的行为包拯是不屑做的,他任职期间没有拿过一方砚台回家,只是按规定征收上贡的数量,连朝廷都听说了他的廉洁。

很快包拯就从端州调回京城,当上监察御史,这是个监察百官的官,算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后来不管是在外为官,还是回京城任职知谏院,包拯都是一刚到底,不讲私情,不惧权贵。

他弹劾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汾州知州任弁,三司使张方平及宋祁,太监阎士良等人。

特别是弹劾王逵,引起了轰动。

王逵当转运使期间想尽办法贪,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想反抗他,结果被他派兵给镇压了,因此而死伤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但王逵会做人,不但和当时的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好,还得到皇帝的喜爱,大家都奈何不了他。

包拯不信邪也不怕邪,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更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出皇帝的问题,皇帝也被包拯搞得没办法,最后罢免了王逵。

当然以包拯的这种性格,被别人弹劾和排挤也是必然的,所以他的当官生涯就一直在不同的地方和位置上,变来变去。

从天长开始,他先后到过端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当过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

为了保证自己的清廉和正直,包拯不与人过多的进行私交,从来不与他人通信,和亲朋故友也多断绝了往来。

他回老家庐州任职的时候,亲朋们以为可以耀武扬威,横行乡里,结果包拯一点不念私情,一个从舅犯了法,包拯按律处罚,于是亲朋们再也不敢乱来了。

包拯还留下族训,他的子孙后代中有为官的,如果出现了贪赃枉法的行为,不允许回家,死后也不能葬在家族墓地内。在古代,这个惩罚是非常重的,所以包拯的后代谨记祖训,他儿子包绶47岁时死于上任谭州的路上,当时身上仅有四十六枚铜钱。

影视作品中关于包拯的塑造大部分都是他在开封府时期的,其实他成为开封知府时已经57岁了,而且在这个位置总共干了不到两年。

包拯遇到了宋仁宗,这是他的幸运,仁宗没有因为包拯的刚直而反感他,相反非常敬重,最后把他放到枢密院副使的位置上,这已经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宰相了。只可惜在这个位置干了不到两年,包拯上班时突然发病,并且很快去世,悲痛的宋仁宗休朝一天亲自去吊唁他。

包拯一生的品行,都浓缩在他的谥号上“孝肃”。

包拯真正值得称道的是他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作风;是他不向权贵妥协,坚持自己原则的胆气魄力;是他孝顺父母,修家齐身的精神品质。至于断案如神,其实只是社会需要这样一个人物,民间就把很多故事传说放在他身上,塑造了他的这种形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三国:从县丞开始的崛起之路穿书太监太会审时度势了!物资系统身上藏!女帝倒贴当新娘大汉:隐忍二十年,汉武帝被架空了2153,我再也不回去了哈哈大汉那些事儿来自罗马的异梦特种兵之水浒武大郎北宋我称皇装傻小地主:我真的只想躺平啊!改嫁你爱的小将,我退婚你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