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复杂可能超过了张九龄的预想,各方势力交错,难辨雌雄,有些格格不入的他坐了几年冷板凳,就产生了回岭南的想法,毕竟家永远是你疲惫之后最好的归处。
就在张九龄徘徊的时候,机会又一次垂青。
还是太子的李隆基,想应对诸王和太平公主的威胁,于是招揽天下有才之士,寻找助力帮手。
张九龄意识到机会又来了,应试道侔伊吕科,面对李隆基的亲自考核,他表现非常出众。李隆基将他升为右拾遗,最重要的是张九龄真正进入了掌权者的眼里。
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短短八年,三次政变,李隆基彻底稳控了朝局,又把张九龄晋升为左拾遗。
唐玄宗是幸福不仅仅是有杨玉环,还因为他身边的有能力文臣武将众多,比如姚崇。姚崇是三朝宰相,他立主改革,推行新政,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
但有能力的人往往也有个性,同样能力出众的姚崇和张九龄经常在一些问题上意见相左。姚崇是宰相,手握军政大权,而且李隆基非常信任他,张九龄觉得自己很难有所建树,就申请离开长安,回到了岭南。
他回岭南也不完全是赌气或者避开姚崇,更不是闲赋在家,而是要干件大事,他要打通大庾岭。
今天的广东是中国最发达,经济最好的省份,但那时候的广东是最差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山多,没有路。想致富,先修路,这个观点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张九龄就提出来了。
经行大庾岭,从南雄到江西,是广东通往外界最划算的路线,但是路上悬崖峭壁多,车马通行难,往往靠人背重物。如果要避开这条路,说得绕道走郴州、衡阳这个方向,不但增加很多时间,路上也同样不好走。
当时的广州通过海路,慢慢的也有所发展,道路成了阻通南北交流的很大问题。深受其苦的张九龄决定修路,而且说干就干。
他上奏朝廷,自任开路主管,赶在农闲时节找来很多帮手,又亲自设计路线和方案,最后仅用三个月时间就修成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的道路。
这条路成了岭南的福音,也是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从此海上的物资通过这里,到赣江,进长江,运往各地。这条路也成了南北交流的主要通路,打开了岭南人的心,也让更多其他地方人看到了岭南的海运之利。
修完路的张九龄被召回长安,因修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他深知一个人想要走到朝堂有多不容易,所以在选拔人才时,很看重那些真正的才华的人,颜真卿、杜鸿渐、王澄等人都是他选拔出来的。
姚崇死后,张说重新拜相,张说对张九龄的爱是藏不住的,不是说因为两个人都姓张结为宗亲,而是张说像名伯乐,认定张九龄不同凡响。
因为张说的亲近和重用,两年后张九龄就成为了中书舍人。
张说有大才、能识人用人,但也容易得罪人,张九龄经常提醒他,要有提防之心,但效果不好。张说最后因为得罪了李林甫和宇文融,丢掉了宰相的位置,张九龄也受牵连被贬地方。
这次去地方,重新任相的张说想着调他回来,但是到死也没能如愿,真正让张九龄重回朝堂的是他自己的能力。
第三次被召回,从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到中书侍郎,再转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又兼知制诰,张九龄的担子越来越重。
他想告老回乡,但李隆基不许,反而让他当宰相,一下子千斤重担压身上。为了让张九龄安心为相,李隆基把他的两个弟弟张九章和张九皋封回岭南,成为节度使。
张九龄以“王道”替代“霸道”,保民育人,省刑罚,薄征徭,扶农桑,革新吏治,减少用兵,平息宫廷内乱,与奸臣作斗争。没有他,开元盛世可能结束的更早深受李林甫蛊惑的李隆基,做的最错的事情应该就是没听张九龄的斩了安禄山,又听李林甫的用牛仙客取代张九龄。
自毁长城这种事情,好像在古代经常发生,当然都发生在皇帝昏庸之时。又一次贬出长安的张九龄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除了想家,也应该是失望吧。
张九龄死了,死在荆州任上。好个盛世大唐送走了最后一位贤相,到此拉上了盛唐的帷幕,剩下杜甫眼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