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感叹盛唐的繁华,那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日子。有“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的万邦来朝景象;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国富民安;更有“鸿篇巨制丽,名将才子荣”的群星璀璨。
在巨星云集的盛唐,留下过李白的浪漫不羁,留下过贺知章的豁达豪放,留下过王维的诗画一体,还有张九龄的香草美人。
清朝人蘅塘退士编辑《唐诗三百首》,以张九龄的《感遇》为开山之作,就是因为张九龄代表了中国士大夫真正的精神。
《感遇》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香草美人,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开创者是屈原。诗人经常会将自己比作芳香的草木,将君王比作采撷芳草的美人,将自己希望得到君王赏识和重用的心情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
但是张九龄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人类本身,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春天兰花盛开,秋天月光皎洁,都是自然规律。草木并不会因为有没有美人采摘而改变自己的生长,作者也是如此,不会因为要取悦君王所以当官,他追求的是经世济民,用自己的能力去造福一方。
张九龄是这么想的,当然也是这么做的。
有人说张九龄生而知之,所以才从小就能写文作诗。大家之所以这么传,除了惊异于他从小的才能,还有个关于出生的传说。
张九龄的母亲卢氏,怀胎十月却始终不能生产,把他父亲急坏了,要知道那个年代有多少女人因为生孩子死掉了。直到有天,一个算命的老先生告诉他父亲,“你夫人肚子里的孩子不得了,这个地方太小容不下,你要搬到大地方才行。”半信半疑的张父决定将家搬到韶州,后来张九龄果然就出生了。
其实这些都是好事者编的故事,这世界没那么多怪异之事,也没有什么生而知之,无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张家世代在广东为官,有良好的家风和学风,张九龄也是从小就受到家里的培养,加上他自己勤奋好学,天赋也比较好,所以9岁能写文,13岁就小有成就了,就连当时的广州刺史王方庆也称赞他未来肯定有大出息。
当时的韶州就是现在的韶关,在当时中原地区的人看来,就是蛮荒之地。古代经常把犯罪的人流放到岭南,就是因为这里的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在这里就是受罪。
而唐朝继承的是隋朝,根基在北方,所以朝廷中位置显要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因为地域影响,张九龄的路,走得格外难。
二十四岁中进士,但张九龄并没有迎来太大的改变,在那个年代,中进士不代表你就能当官,仅仅只是具备了当官的条件,就跟我们现在读个名牌大学不代表就有好工作一样。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把握机会的能力,比机会本身更重要。不给自己定义,不给自己设套,敢为才能有为,不管如何都要主动抓住机会。
正是张九龄的坚持,为他换来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带给他机会的人就是宰相张说。
张说得罪张宗昌,被流放到岭南。张说过韶州时,张九龄拜谒并将自己的文章一并投递。这个时期的张说在朝堂上受到排挤,张九龄敢于拜谒,其实就是投入他的门下,这是需要勇气的。
这次冒险也得到了回报,张说夸赞张九龄“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神龙政变后,张说被重新启用回到长安,张九龄也得到了机会,去长安应吏部试,当了个校书郎,也算开启了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