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
按照约定,秦诚和黄子鸿一起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义工。
这会两人正在去往敬老院的公交车上。
“老秦,你说为啥外国的小孩去做志愿者这么平常,甚至还有些外国老铁,甚至还愿意跑去非洲做志愿者呢???”
黄子鸿突发奇想,又向秦诚抛出了一个新奇的问题。
作为一个高中生,黄子鸿的求知欲确实是挺强的。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只要他突然想到什么问题,不管好回答的,还是明显听起来都是很难解释的问题,他都会开口直接发问。
不过由于他在现实当中,也没几个能够随意发问的同龄朋友。
所以他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刚好在他身边的秦诚负责作答。
秦诚还没重生之前,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三学生。
黄子鸿知道的东西,他也知道。
而黄子鸿疑惑甚至为此特地提问的问题,没有意外的话,秦诚也是不知道的。
秦诚有时候也会纳闷,黄子鸿这小子很多时候,究竟是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的。
换句话说,黄子鸿根本没有期望秦诚能够答得上来,他喜欢的就是提问题的这个动作。
虽然这样听起来很好笑,但是生活当中确实有这样的人,而且数量还不少。
现在的秦诚虽然看起来还是普通的高中生,可是这会实际上已经大学毕业,并且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
对于很多社会现象,都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只要不是很硬核的问题,秦诚没有意外都能就着这个话题的内核和外延,好歹都能扯上这么十来分钟,而且全程没有尿点,也不用去翻阅各种专业书籍。
这种能力其实也是在体制内历练而来的。
秦诚以前在写材料的工作中,经常会觉得自己两句话就把核心内容写完了,根本没有办法按照上级的要求,凑够几千字的发言稿或者工作总结。
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打磨和个人总结之后,秦诚才慢慢摸出来个中门道。
之前写材料之所以这么难受,就是因为那会的自己缺少材料狗特有的一种思维——发散思维。
简单点说,很多东西其实不是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一眼望过去就是一件“死物”的样子。
打个比方,如果围绕某一件石头撰写报告,除了可以写一下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描述一下它的颜色几何,甚至再说远一点,可以分析一下它的材质。
以上这些方面,其实都是从宏观方面进行分析的。
按照这些角度写的话,表面上的内容都已经在报告里呈现了。
但是要想把这个报告写深写实,或者写出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新意的话,那就得深入挖掘一些不一样的故事和内容。
如果是现在的秦诚,要想写好这篇报告的话,除了写这些表面上的宏观东西以外,他还会围绕这块石头的来历渊源进行适当发散。
如果它是一块历史悠久、价值连城的古石头,那就可以追溯一下它为何会出现在这里,甚至发散一下它曾经被什么样的达官贵人拥有过。
倘若他只是一块普通的小石头,也可以从它的成分质地,甚至是经过什么样的板块运动,或者地理风化现象才被打磨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
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基本上能够按照上级的要求,把这篇关于石头的报告写深刻。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哪个领导会这么无聊,布置下属去写这么无厘头的关于石头的分析报告。
只是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阐述“发散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现在,秦诚面对黄子鸿提出的这个问题,就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析作答了,而不用像以前那样,只能干巴巴地喊着这么一句话,“有问题请找‘度娘’,没啥事不要来烦我”。
黄子鸿也以为秦诚答不出来,肯定又会像之前那样,喊自己去自行百度。
不过正如秦诚猜测的那样,黄子鸿也没有期望秦诚能够回答上他这个“高深莫测”且无厘头的问题。
黄子鸿只是刚好想问这个问题而已,至于身旁的人能不能很好地解答,对他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小胖,你这个问题问的好啊!!!”
让黄子鸿感到意外的是,秦诚这会正满脸笑容地夸了他一下,一副跃跃欲试准备回答问题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