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你难道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黄子鸿对秦诚投来怀疑的眼光。
毕竟打从他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下意识觉得自己死党肯定回答不上来。
面对黄子鸿的试探性提问,秦诚知道黄子鸿内心里在想什么。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给黄子鸿答疑解惑:
“这个问题其实跟东西方的教育观念相关,我们国内大多数小孩子,都是接受的“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只要你能考到高分,就能排到好的名次和上到最好的学校。”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引导小孩子把全部精力放在做题考试上,至于做志愿者这种无法‘加分’的项目,在长辈们看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影响学习。”
秦诚首先认真剖析了国内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
本来这是一个很深奥的论述主题,但是经过秦诚这么深入浅出的剖析,哪怕是黄子鸿这种普通高三学生,也能够很清楚地听明白什么意思。
“哦哦哦,也就是说因为做志愿者不能给我们加分,也不能帮助我们考上名校,所以老师和家长们哪怕不反对,也做不到大力提倡!!!”
黄子鸿能说来这番话,表明这小子对秦诚的解释剖析,还是听懂了七八成的。
秦诚确实讲的没错。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所有跟考试分数和个人排名没有关系的事情,都是可做可不做的。
评判一个优生的最重要标准,就是要看他在学校能够考到一个什么样的名次。
虽然平常都说要努力培育各种“三好”,甚至是“五好”学生,但是在这么多“好”当中,“学习成绩好”永远是最为重要的。
只要你学习成绩好,那其他方面的“好”就自然而然会被加到你的头上,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
与之相反,如果确实有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拉胯”以外,其他什么方面都被公认确实很好很优秀,但是在跟评优评先方面,不管怎么样肯定都比不过“学习成绩好”的那一小撮人。
很多家长也经常会这么说,与其搞这么多课外兴趣活动和项目,还不如多布置几张试卷和讲解几道题目来的实在,折射的也正是“成绩最重要”这个理念。
在这个维度下,也就基本没有家长会主动鼓励自己的小孩,不好好在家里书房做作业,还让小孩跑去图书馆当志愿者摆上半天书。
当然,也正是因为孩子们都被压着做题,也就失去了很多实操的机会。
往小的方面说,很多小孩哪怕大学毕业了,也不知道煤气炉怎么开,甚至连饭都不会煲。
动手能力真的差到极致了。
再往大的角度去剖析,这些擅长做题考高分的学生,是相当缺乏自立的能力的。
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如果派他们到非洲去当志愿者,别说帮忙当地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就连自己能不能照顾好自己,都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也刚好回答了黄子鸿的问题,为啥我们国内基本没有学生去非洲当志愿者。
除了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去当志愿者不务正业以外,更多的大部分缺乏自立能力的学生,自己也不具备去非洲这种这么艰苦的地方当志愿者的个人条件。
秦诚现在也就是在这个层面,给黄子鸿阐明为啥国内的学生志愿者这么少。
黄子鸿也从他的一番偷车解析中,收获颇多。
其实要完全回答透彻黄子鸿这个问题,除了要介绍国内的教育背景和情况以外,对于国外的教育理念和一贯做法,也得有个详细的介绍。
这样才能通过鲜明的横向对比,更好地凸显国内外的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才能让提问的黄子鸿对这个问题背后的深沉次原因,有更加印象深刻的理解。
想到这,秦诚继续说道:
“相比之下,国外的教育就比较看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大部分家长也会让不同年龄段的小孩,试着去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时国外的课程设置,包括各种知名院校的录取路径,都设置了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并不是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
秦诚又给黄子鸿,详细地科普了国外(西方)的教育制度的特点,大意就是告诉黄子鸿这么一个道理。
国外的孩子们,因为没有这么内卷的升学压力,家长和学校也鼓励他们去尝试不同的事情。
因此,能够开阔眼界的志愿者活动,也会得到认可。
哪怕是去非洲当志愿者,只要能够保证自身安全,那么也会得到允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