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太跟她的先生,就是普通工薪家庭而已啊,在鹏城哪来的几栋收租房子……”
张玉琴回复道。
在秦诚看来,这样一切都能讲通了。
既然赵太太她们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家庭的话,她的儿子肯定就没有当“包租公”的潜质或者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选择“啃老”,那肯定就是在找工作中,遇到了不小的打击了。
“老妈,我看赵太太他的儿子,肯定是在研究生毕业前后找工作当中,遇到了不小的打击,才会变得这么消极,直接选择回家当‘家里蹲’的。”
秦诚言简意赅地下结论说道。
“他都研究生毕业了,毕业的院校也很不错,如果连他找工作都这么困难的话,那其他人找工作该多难啊???”
张太后一脸疑惑地问道。
在张玉琴看来,赵太太的儿子还是相当优秀的,根本没办法理解他为什么会找不到工作。
“谁说‘优秀’就一定能找到心仪工作的!!!”
秦诚在张太后所说的“工作”面前,又加了“心仪”二字,相当于在整个说理过程当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前置条件。
“心仪的工作???”
“我打个比方,赵太太的儿子原本是想着能够找到一份月薪3万元的工作的,但是在他面试了十几家用人单位以后,这些公司的人事经理都反馈只能给他开每个月8千的月薪,这些工作对于他来说,就不是心仪的工作。”
秦诚顺着张太后的话,娓娓道来“心仪的工作”的含义:
“既然这些薪酬不能让他满意,即使用人单位向他抛出橄榄枝,他也应该不会愿意去参加的。”
秦诚的这个解释很好理解:
赵太太的儿子想要的东西,和各家用人单位愿意提供的薪酬岗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因此,这个问题从来都不在于“他能不能找到工作”这个焦点上,而是应该站在“他愿不愿意降低自身的要求去接受这份工作”这个维度进行分析。
张太后这会也听懂了秦诚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哦哦哦,也就是说赵太太的儿子是无法接受这些工作的报酬水平,所以索性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直接在家里先休息一阵子,然后等找到符合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的工作以后,再出去工作是吗???”
张太后还按照自己的理解,一下子发散了很多。
“嗯嗯嗯……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
秦诚欲言又止地说道。
其实在秦诚看来,张太后这会自己发散的部分,还是有所偏差的。
什么叫做“等找到符合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的工作”呢?
应届的时候,是一个年轻人最容易找到工作的时候了。
尤其是每年的“春招”进而“秋招”,更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期。
在这些黄金时间段,都没有办法找到心仪的工作的话,还想着过多一阵子再去找工作。
先别说能不能找到满足自己期望的工作了,就连本来可以签上合同的工作,可能也没办法签上合同了。
第一,如果一直没有出社会工作,那就意味着个人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是没有一点增长的,这对于用人公司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值得增加薪酬的理由。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可以和人家用人公司谈判或者博弈的理由。
第二,哪怕是原来想着可以聘请你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大型招聘会议过后,这会儿肯定是已经招聘够了人的。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本来就是作为“齿轮”的你,能不能加入人家的公司,已经显得不是这么必要了。
说到底,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可替代性”就很强的话,那就任何用人单位来说,就没有一直等着你签约的价值。
除非你手上掌握着“你有人无”的核心资源或者关键技术,才有可能在你身上发生“保薪留职”这种这么有牌面的事情。
赵太太的儿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里蹲”,哪里有可能掌握什么核心资源或者技术。
因此,如果他这会还去找之前给他抛过橄榄枝的公司或者企业的话,这些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还真的不一定会再接纳他了。
当然,秦诚并不会一针见血地说出这些即将发生的事实,一是这个事情跟自己的关系不大,说出来的话没有任何好处。
二是事实有时候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如果这些话传到赵太太耳中,到时候还真的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情,她肯定会觉得是张太后或者秦诚这么一说,才会影响到她的儿子。
正是出于这样的深层次考虑,秦诚也就没有继续说下去了。
主打的就是一个“点到即止,说多无益”。
“然后呢?后面赵太太的儿子会怎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