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这节语文课。
陈佳新别开生面地来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看待今年在网络上特别流行的十大热词。
今年是2012年,网络十大流行语刚好是“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舌尖上的……”那一撮词汇。
这些热词不止在网络上,就连日常的沟通交流当中,很多时尚的“弄潮儿”都会经常带上这么几句。
在当下,诸如此类的词语在当下确实很火,但对于秦诚这个重生回来的人来说,这些词汇实在已经老得不行了。
在2024年的时候,甚至都已经基本没有人再讲这几个词语了,甚至如果有人在没有任何上下语境的前提下,依然十分刻意地去卖弄说这些十几年前的热词,甚至还会被周围人觉得很“土味”。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网评员认为,很多年度网络热词都是带有“一次性”性质的,也就是说在当年特别火,然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热度就会不断衰减,最后在若干年后,直接就变得无人问津了。
但不管怎么样,这会还是2012年,这些词语还是“炙手可热”的新鲜词汇。
陈佳新特地把这些年度网络热词单拎出来,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讨论这些词语的妙用,可不是为了“水”一节课而已。
首先,每年的网络热词背后,其实都是广大网友们针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主流观点的具象化反映。
也就是说,这些热词所传达出来的意思,极有可能就是社会上的普罗大众,对待社会上的某个热点现象的普遍看法和反应。
而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都是围绕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命题,为的是引导广大考生不仅仅得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得处处留心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和现象,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因此,单纯地对照着书本进行讲课,依旧没有办法完全对标高考语文的考试大纲要求了。
只有尝试着引导学生,把学习和感悟的触角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延伸和延展,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写出针砭时弊的好作文的语文尖子生。
不得不说,陈佳新在感知高考语文的发展趋势方面,个人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想法也是比较前卫的。
另外就是,平时的语文课都是围绕书本上的陈旧乏味的文章,进行毫无新意的文章段落句子赏析,既无法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让整节课的讲课节奏显得昏昏沉沉,最后讲课效果也十分之差。
但是这节课就有点别开生面的感觉了。
哪怕是学习任务极其繁重的高三学子,对于年度网络热词也是如数家珍的。
毕竟这会儿同学们都处于对新鲜事物最容易接受的年纪,同时也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流行用语,有着超强的好感度和好奇心。
说到底,这次年度网络热词能够瞬间风靡整个互联网,跟广大青少年的娴熟运用和积极传播,可是密不可分的。
于是,这节语文课竟然破天荒的没有任何一个同学开小差,大家都眼神专注地望着讲台上的陈佳新,很明显都被陈佳新的这节课引起了强烈的个人兴趣。
此时此刻,陈佳新望着讲台下,正抬起头聚精会神望着自己的高三(九)班的全体尖子生,心中不禁波澜壮阔起来。
自从他执教高三(九)班以来,还是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同学们也是能认认真真把精力,放到语文课堂上的。
“我必须得把这节课讲好来才行,搞不好从此以后同学们就爱上了上语文课了!!!”
陈佳新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默默地在心里下定决心。
结果,他一开口还是改不了“文艺青年”的臭毛病,讲了一大堆又臭又长的开场白,都还没有进入真正的讲课主题。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因为缘分相聚在这间教室,怀着热烈期待期盼的激动心情,共同围绕着2012年十大网络热词,共同开阵了这场别开生面的研究讨论课……我想……我觉得……”
结果他一开头,就自顾自地表达起个人感受,一直没有按照整堂课原本的主题,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
台下的同学们逐渐变得不耐烦了。
“还以为陈才子这次学聪明了,还想着搞搞新意,好好地讲一些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咧。”
“就是啊,没想到还是这个浓浓的文青风格,简直是不知所云啊,我都想打瞌睡了唉~”
“说白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嘛’,以后我再认真听语文课我就是狗……”
……
正当陈佳新开启了“沉浸式”讲课模式以后,台下的同学们也同时开始了对他的犀利吐槽。
只是陈佳新这会已经完全沉溺在他的个人世界当中,所以才没有发觉全班同学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再这样下去,估计陈佳新的讲课口碑会再次跌入谷底。
以后哪怕他真的想把自己的讲课风格扭转过来,估计高三(九)班的这些尖子生也不会再相信他了。
在高三(九)班的所有尖子生当中,秦诚是罕见的没有参与到吐槽陈佳新的学生。
其他的同学之所以现在会对陈佳新持有这么大的意见,那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堂课抱有很高的期望和期待。
毕竟这堂课的主题——2012年网络十大热词,刚好是大家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下意识都对这堂课的讲课质量,有一个很高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