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阴谋天下秦二世 > 第二十八章 刘邦称臣

第二十八章 刘邦称臣

刘邦满脸亲和温煦的笑容,先向陈平见礼,然后极为热情的和曹参见礼后,突然袭击一般的给曹参来了个大大的拥抱。

“参,你我兄弟已经很多年没有见面了。”他松开曹参后仍然拍了拍他的胳膊,然后手一伸引指张良:“听子房言,当初他来辅佐为兄也是你的建言,虽然这数年你都在关中辅佐皇帝陛下,但人在高位却不忘兄与沛县老兄弟们,为兄甚感盛情。”

“皇帝陛下”这几个字一出,陈平就斜眼瞟向曹参,曹参也正好用眼角余光扫了过来。

“季兄过赞了。”曹参连忙又向刘邦行礼:“参总是自沛县出,乡友兄弟,总在心中。”

萧何也一脸笑意:“似参这般将兄弟们放在心里,沛县老弟兄们都心怀感佩。”

张良自然也上前来与曹参很热情的寒暄了一通,无外乎是得先生的良言相劝,才有“季兄”这样的明主对自己的重视和重用,先生乃良之伯乐云云。

刘邦多会做人啊,萧何和张良去跟曹参寒暄,他当然不能让陈平觉得被忽视,直接跟陈平一通忽悠,说上次和陈平达成协议后,在其伐彭城中秦能信守承诺未对河南和南阳有任何不利举动,都有赖于陈先生的大力维护,并对陈先生对“皇帝陛下”的影响力深感敬佩。

空前热络的气氛下,每个人都在说着真诚的和虚伪的话语,刘邦的态度中还体现出了老友不多时就再次相见的一股熟不拘礼的随意,这让陈平对刘邦的认知程度又提高了一个层级。

难怪这么个市井痞赖儿能够将那么多强横的文武都团结在自己身边。

刘邦虽然满脸笑意妙语连珠像个交际花一样在几人当中游刃有余的表演着亲和,可内心中还是极为盼望这种前戏的阶段尽快过去,立即转入正题……放到彭城一带的斥侯已经回报,项羽领十五万大军正在沿获水向西而来,目标直指荥阳。

就按照标准行军日行一程,项羽大军抵达荥阳城下最多也就三十日,而刘邦从荥阳到函谷关走一趟,正常往返都需要二十日。这回刘邦几人全都双马兼程,直到陕县才改为马车,就这往返时间也至少需要十三到十四日。

也就是说,不管这次谈判有多大效果,等他们回到荥阳后不出十日,项羽的大军就到了。

_

“季兄此来,还专门要求司农参出席。”双方终于落座后,以这句话做开场白,陈平的笑意中怎么看怎么都有讥讽的味道:“不知季兄对在下的主上,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上卿,”刘邦连“皇帝陛下”都叫出口了,此刻干脆不再称陈平为先生,他满脸苦意的说道:“虽然上卿说陛下已不关注山东局面,但上卿作为陛下最荣宠的军谋大臣,应该还是会对山东之局有所了解吧?”

“那是自然,不然陛下若突发奇想问起,为臣者总不能说一无所知。”陈平又是一笑:“外臣知道汉王伐彭城不利而退回,也知道项王此刻恐怕正在整军意欲伐汉。”

既然刘邦“陛下”、“上卿”之类的称呼都拿出来了,陈平自然也随之转换了角色称呼。

“呵呵,项王不是意欲伐汉,而是此刻将至半途了。”萧何替代刘邦把这危局说了出来,“今日一会,我等再回返荥阳之时,很可能项王兵马已至城下。”

“哦?”陈平一挑眼眉表示惊讶:“那贵君臣在此危急时刻,远涉七百里来见外臣,外臣可有什么能予相助之处?”

张良是几人中对秦仇恨最大的,可现在他可效忠的韩王已经薨了,韩国就等于没了,就眼下形势下再找一个韩王室拥立,夹在楚汉之间得战乱中也根本稳定不下来,所以他复韩的宏愿早就随着山东诸侯的变局消失殆尽,只能一心一意辅佐刘邦成功,所以出于政治家的变脸绝技,他也开言为刘邦帮腔。

“当下吾王麾下尚有七万卒可以凭恃,短时间内守住荥阳这一河南郡的东大门尚可支撑。”张良没有用什么苦情来试图打动陈平和曹参,反而用谋略的角度做着分析:“可上卿必然知道,单纯的防御守城是被动之局,总有被人打破的时候。”

他见对面陈曹两人都没有插话的意思,很专心的听着,就继续说了下去:“同样也是由司农所建言而投大王的韩信,司农应还记得吧?”

看曹参颌首,张良微带自嘲的又笑了笑:“韩信已为吾王拜为大将军,大将军献一策,在荥阳全力抵抗项王军的同时,另出一军行河水以北,向东绕击项王侧背,以减轻西楚军对汉的压力。可问题是,现在我等已无可用之兵了,新在征募的壮卒未经战阵编练,守城或可,却无力征伐。”

陈平和曹参对视了一眼,然后正色向刘邦行礼:“汉王可是希望向秦借兵?”

刘邦将略带尴尬的表情表演得非常到位:“这个……为兄虽知这数年来的作为,对皇帝陛下而言实属反叛,可上卿应该知道,项王战力甚强,又好杀,所以如果山东能有为兄为皇帝陛下镇守东方,至少可挡住项王的兵锋指向大秦。”

别人可以称他为王,但现在他与秦的关系未定,所以还不好自称“本王”。

比较意外的是,接下来说话的人不是陈平,反而是曹参:“大王想要向秦借兵,施行大将军信之策,这个外臣能够理解。可圣……咳咳,陛下对山东完全是毫不关注的态度,全心都在如何让关中巴蜀百姓过上最好的日子。东面各关隘之兵也是防范山东诸侯伐秦来破坏关中现有的百姓安定生活局面,除北疆防范匈奴之兵和蓝田以备万一之用的中尉军外,只有河西维护西域商贾路还有一支军在。”

他用同样表演很到位的疑惑表情看了一眼陈平,又转回来看着对面的君臣三人:“贵君臣不知关中如此情势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确实也无可借之兵。”

陈平配合良好:“就算关中有兵可借,汉王认为外臣又如何说服陛下愿意借呢?”

必要的一阵冷场。

“且容仆说句实话。”这时候刘邦和萧何都不适合说话,所以仍然是张良开口:“若说借秦啸、秦锐之军来助吾王,仆还会担心秦军借机对吾王不利,所以我等也没有想要老秦强军相助的想法。仆听闻当初弑赵王武臣的李将军良,率三万赵卒在秦效力,是否可将此军借与大将军信?若能顺利夺赵地,吾王可荐将军良为新赵王。赵王良得秦庇佑,即使为赵王也必以皇帝陛下为主,对秦自是有利之举。”

这吃果果的大实话一说出来,陈平和曹参反而觉得这个张良确实是个善谋之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讲实话什么时候该虚与委蛇。

陈平再次摆出沉思的模样。

少顷,他抬起头看着刘邦、张良等人:“军师要借将军良之军,当下看也算为妥善的选择。但还是那句话,汉王认为外臣又如何说服陛下愿意借呢?”

“为兄愿意向二世皇帝陛下称臣,并请皇帝陛下封。”刘邦终于拿出了最后、也是最绝望的一招:“为兄愿送长子(刘)肥入咸阳为质子。”

陈平与曹参都是一副完全没想到而大吃一惊的表情。

刘邦却不给两人丝毫反驳的余地,继续承诺着:“若为兄最终能够胜项王而得山东,将恳请陛下赐予薛、泗水和东海三郡为兄封国,其余之地皆交还于陛下,任由陛下处置。”

“震惊”之下,陈平犹犹豫豫的开口说道:“这个……这个事情太过重大,外臣完全无法答复汉王,只能请皇帝诏。”

“上卿,”萧何不想陈平找借口拖延时间,现在刘邦已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了:“这等大事自然要由皇帝陛下决断,不过上卿与司农既然代陛下来见汉王,相信也授予了一定的权力。比如,是否可将汉王承诺和秦借兵予汉这二事,先立一协约?这样上卿和司农回咸阳后也有一个凭据,不使二位在陛下面前难为。即使相关约定尚有商榷之处,也可基于此约而修订。”

陈平看了曹参一眼,见曹参微微颌首,于是“很勉强”的也点点头。

雷厉风行。张良向后一招手,周苛就带着几人过来奉上笔墨帛卷与竹简,双方你一言我一语的先在竹简上打起了草稿。

既然刘邦都愿意称臣了,自然不能只得到要秦借兵这不大不小的收获,萧何和张良还提出必要情况下秦是否可借粮给汉、危急情况下是否可允刘邦躲进函谷关避难之类的要求,另外就是双方开放各自的商贾入境交易而不限于函谷关一地之类的“互惠”条款,当然陈平也再次提出宜阳铁矿入关中交易这类的要求。

这一扯皮就扯到了太阳西斜,总算让陈平再次“很勉强”的接受了最终条约,于是将草稿誊录到帛卷上,一式两份,刘邦拿出汉王玺扣上大印,陈平和曹参也各自印上自己的官印。

“此事最终仍还需要陛下与公卿朝议议决,所以若有修改之处,仍需双方再议。”陈平再次重申了皇帝陛下的权威,告诫对方三位大佬,这并不就是最终协议了。

“仆闻关中有一快速传讯之法,”张良说道:“在雒阳、新安、渑池等地也曾见到大秦原有驿站中,部分驿站残留有传讯木架。”

他微微一笑:“既然汉臣于秦,可称一体,上卿是否可安排恢复这种传讯之法,这样就算有待议之事,若非极为重大,则可由此而快速交互。”

曹参也很干脆:“这事应该可行,外臣回去奏明陛下,就可将传讯木架制法交到陕县再送到雒阳。汉王尽快安排相应人手,可在函谷关由秦遣人教以其法。”

大事谈完,两边折腾了将近一天,各自都拿来了各自的饮食边吃边聊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秦:我说我不当宰相,扶苏非要封我为王!白话三侠五义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穿越三国之黄巾天下重生清末之傲视列强!如何拯救德意志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家父是康熙穿越之铁血捕快沉默的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