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开头,王立云就被这熨帖的文字安抚了,这样仿佛是从汉赋里择出来的文字,那种血脉里汉唐宋明的诗词歌赋带来的熟悉感,一下子就安抚了他多日来工作上疲惫的心。
不同于深夜才看《收获》被《竹峰寺》妥帖的文字安抚的王立云,那些早早就拿到《收获》没有什么工作压力或者学业压力的人群,在看完《竹峰寺》后,早已在微信群,qq群中迫不及待的讨论起来。
【五道口职业学院读书群】
“兄弟们看了今天《收获》上第一篇那个《竹峰寺》吗,啥评价。”
“好久没见过这种文风了,我蛮喜欢的,汪老,梧桐派的感觉,文思灵动。”
“文字我是觉得蛮不错的,但是感觉核心比较空洞”
“从文章就能感觉出这个叫林野的新人作者,古典研究是有水平的。”
“哇,你们都看完了啊,好快,听你们一说我蛮感兴趣的,这就去看。”
“@苍老的云,李老师呢,李老师能点评一下吗?”
“好,刚好我也看完了,我记得两年前我在课堂上曾经说过:‘败坏和污损语言有很多种形式,在感到表达的必要性和理解的必要性之前,人们不会去寻求重建它。
但是,我现在仍然用这句话来说:不知道多久之后,这也许取决于彻底的毁坏什么时候到来,什么时候结束,会有人来重建中文。’
原谅我的愤怒和自卑还要再说一次:中国的语言,即将进入一个野蛮阶段,比刚结束的野蛮阶段更糟,届时,连强悍的凶徒都说不出“街死街埋,路死路埋“这样的隽语了,此外还有让闻者无地自容的“网络流行语”(恕我不引用)。
这两种语言,是两种我痛恨或畏惧——这两种情绪大概也没什么分别的“精神”,它们如今汇合到一起,正欲四面八方地倒下来。
此时,最好的反对,是像《竹峰寺》这样去创作。我好像目睹了一种复活。是从唐宋到梧桐派的矫健,再到汪老的渐老渐缓的性情,你可以看到这篇文章是就是作者把这些东西捡起,再一片片锤炼,融为一体的。”
“我不反对刚刚有些同学说,这篇《竹峰寺》内容还是空些,但是,这样的文字,这种属于我们血脉里的风度,确实太久没看到了,值得多看,值得赞赏。”
各地的文学群,阅读群,都在激烈的讨论着《竹峰寺》,这当然不是说《竹峰寺》毫无缺点,但它是那种失去很久,现在很稀少的存在,如今再次唤醒,众人自然会热情响应。
而这时候还有一个人,也在看着《收获》,拿到《收获》的齐筠玉刚看到作者林野这几个字的时候,她就怀疑是他。
待到完整看完《竹峰寺》,感受到那种熟悉的深厚古典文学底蕴,她就确定这就是她认识的那个林野。
这个想法冒出来的时候,还是震惊到了齐筠玉她自己,她知道林野是很有才华的,但是没想到才念大三,他居然就在《收获》上面发文章了。
真厉害啊,这么想着,她突然发觉,自己从那次和林野湖边散步后,两人又好像失联了一样,好几天都没发过一句消息。
话说,明明,明明之前还牵了......算牵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