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收获》双月刊发刊的日子,现在像这种纯文学杂志,实体店出售已经很少了,基本都是订阅好了,直接送家里。
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回到家看两个月发行一次的《收获》,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惯例。
看文学杂志,对很多长期订阅的读者而言,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多的是,借助这些作品完成对日常生活的一次出逃。
王立云就是这样一个热爱文学的中学老师,在他年轻时,他也做过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才华横溢,少年成名,一举登顶。
这样的梦,哪些热爱文学的人没做过呢,可惜纯文学太看天赋,不像通俗文学,主要是说故事的技巧,只要肯下功夫,不停地把技巧打磨好,那终究能出作品。
像斯蒂芬金、尼尔·盖曼、马伯庸这类代表,他们除去能熟练地设计情节,设计人物,安排故事主线外。甚至他们还会设计好人物的口头禅,食物癖好等等细节。
这就是优秀的通俗作家掌握的能力,很多网文作家也有细致的大纲,这都是他们职业能力的体现。
但是纯文学一般不这样,这不是说纯文学不需要掌握这些技巧,而是正如前面所说,对通俗文学而言最重要的“故事文本”,只是纯文学中“叙事”的一环。
当然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好一些通俗文学在当时纯文学的标准下(当时的文体、语言、叙事),也是一流作品。例如过去的作家大小仲马,过去的《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等作品。
但是,与通俗文学不同的是,纯文学对另外两个维度“文体”、“语言”的要求,是很考验天赋的。这两个维度要做得够好,就绝不是打磨技巧能够做到的,那是要真正的天才,有异于常人的天赋才能逼近的领域。
王立云下班回到家已经是10点半了,他是班主任,晚自习过后还要查寝,有些调皮捣蛋的男生在宿舍打游戏的,和舍友起争执的,宿舍脏乱差的等等等等,他大事小事都要管。
早已疲惫不堪的他摊在沙发上,听到已经带女儿熟睡的妻子起床的动静,不一会,他就听到厨房里,煤气打火的声音,摊在沙发上闭着眼睛的王立云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他在脑海里勾勒出妻子的动作。
打开冰箱,取出食材,熟练地切菜、打蛋、搅拌……
不用一会,王立云就闻到了西红柿鸡蛋的香味。
两人围坐在餐桌旁,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光。王立云一边吃着宵夜,一边讲述着今天的工作琐事。李梅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上几句。
待到王立云洗完澡出来桌子碗筷都已经收拾的干干净净了,而刚刚吃饭的位置上,放了一本《收获》。
王立云看到了会心一笑,生活中的疲惫就是这样靠着种种短暂的幸福时光才能够消融。
他拿起《收获》走进书房,昏黄的灯光从他当初和妻子一起选好的复古台灯中倾泻到书本上,他翻开杂志,没有特地的从目录上寻找自己喜欢的作家,他的阅读习惯向来是从顺序阅读。
翻开第一篇,映入眼帘的就是《竹峰寺》林野。
一个新人?他好像从没听过这个名字,不过《收获》两个字就是作品质量的保证,能上《收获》那就不需要怀疑。
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王立云看作品的时候,不喜欢像评论家或者专业人士那样,去分析作品,什么语言啊,什么叙事手法啊。
倒不是说他不懂这些,而是他固执地认为,看作品的时候就该全身沉浸在里面,那些文学理论插入其中只能影响他看作品的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