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林老和尚从后面走过来,一脚一个把兄弟二人踹到一边去,然后对着那个妇人施了一个执守礼,说:“阿弥陀佛,这两个小兔崽子话不用搭理他们,这里我说了算,林家已经给你们准备好房间了。”
绝林老和尚话说到这里转头喊到“小磊,带着魏先生和家眷到他们的房间里去。嗯……等明天那位魏先生酒醒之后,让他来真武庙这里就可以了。他就在庙里教授学生。”
那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向绝林老和尚施了一礼。然后石元磊便拉着牛车掉头向离庙不远的一个坊市走去。六伯在那里给先生一家安排了一间房屋,所有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只等着魏先生人到拎包入住。
第二天,林夕早早的就来到了真武庙坐在书房里等着那位魏先生。
过了半个时辰左右,外面传来了话语声。绝林老和尚在前,那个魏先生在后,两人谈笑着便走入了书房。
林夕连忙站起来,冲两人深施一礼。
“学生拜见老师。”两人中绝林老和尚哼了一声就走了过去。
那个魏先生林夕还了半礼,然后坐在了原来陈先生坐的地方。
林夕直起腰,打量着这位魏先生。这今天魏先生穿着一件青色的长袍。头上戴着网巾。他面目已经清洗的干干净净显得斯斯文文。再没有昨天邋里邋遢的样子。而且颌下的胡须也整理过。梳理的十分整齐,往那里一坐和昨天判若两人。
魏先生对林夕说道:“昨天失礼了,请公子莫怪。”
林夕说:“先生既然能被父亲请来教授学问,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弟子这里有一个疑问想请先生解答。”
魏先生看着林夕一愣,不由得脸上露出一个苦笑的表情。向林夕伸了伸手,示意林夕继续说话。
林夕对魏先生说:“学生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花木兰这个人是汉人呢?还是鲜卑人?还是其他什么民族的人呢?”
魏先生显然被林夕提出的问题,问的一愣。他用手捋胡须想了一会儿,才开口说。
“但其实啊,你这个问题不光是你不清楚。恐怕有很多人都不清楚,也都还没搞明白这个问题呢,有觉得他是汉人的,也有觉得是北方游牧民族的。
那么我来试着回答一下啊,花木兰,首先来说他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而只是由《木兰词》这首乐府民歌虚构出来的形象,甚至就是她这个花姓都是大才子徐渭、徐青腾给加上去的。
本来人家就叫木兰,你看原文的题目木兰词,木兰词也没说姓啥呀。
那在这首乐府诗的文学作品里,木兰又是哪里人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争议?也不难怪读者,毕竟诗里啊,在这方面都是充满矛盾的。
首先从开局的木兰在织布到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爷娘,到把敌军叫做燕山胡骑,那他家里面啊,有东隔西阁这样的房屋布局,再到木兰换回女装后的理云鬓贴花黄的打扮,都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的的确确的汉人女子。
然而文中其它的什么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还有啊,木兰可以从东西南北的市集中随意买到马匹马去的情况来看,其所处的环境又似乎是一个游牧民族统治下的。
难道是作者过于随性,想到哪儿写到哪吗?当然不是,因为兼具汉人和游牧民族风格并存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那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作为一个由鲜卑人主导的势力,北魏是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了王朝中汉化意愿最强,并且汉化的最彻底的一个。
彻底到什么程度呢?就彻底到他们的皇族拓跋氏最后啊,把自家姓都给改了,改为了元。
所以在整个北魏从游牧到彻底汉化的过程中,它必定是会有一个阶段胡不胡,汉不汉,二者兼有,杂糅难辨的时期。而木兰词所描写的正是这个时期。
从木兰词的描写地理上看也是这样的,诗中有一句但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上告别父母,晚上就睡在黄河边了,说明啥?
说明木兰这次出征的起点就是黄河,而在南北朝初期,黄河可不是在汉人王朝手中的,那在谁手里呢?可不就是北魏吗?
而且啊,这诗中不但能确定木兰所处的朝代,就连的哪位一会儿被称作大汗,一会儿被叫做天子的皇帝的真实的身份都可以确定。
看原文,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刚说出征的起点是黄河呢,出征的中的一站就是黑山了。能满足这一条件的唯有北魏泰武帝拓跋焘击破柔然的这一战啊。
南朝景平二年,北魏始皇元年,柔然可汗听闻北魏明元帝拓跋斯去世,年仅16岁的太子拓跋焘继位,抱着要欺负小孩的心态啊,北方草原上的柔然可汗率领6万骑兵攻入北魏,包围了云中城想抢点东西。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其所面临的对手是后世被称为太武帝的一代雄主,这位16岁的少年天子亲自率领2万骑兵赶来救援,将柔然打得落花流水,随即抱着来而不往非礼的心态开始了不断的反击。
最终在五年后组织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分东西两路齐头并进,以及直取柔然王庭,拓跋焘自率东路啊,这一路的进攻方向正是木兰词里面说到的黑山,而之后的十几年里面,北魏13次北伐,也与木兰词中木兰从军十多年经历的相吻合。
并且结合太武帝一生尊孔修文,鼓励农耕,全面进行汉化的行为来看,也很好解释为什么时终会出现前半段可汗,后半段天子的诡异情况发生了。
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种说法啊,木兰辞看着是在写一名女扮男装的将军,但实际上描写的却是当时北魏胡汉兼备的社会环境。
雄兔脚不错,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师雄雌。这写的既可以是性别,也可以是对北魏整个汉化过程的真实写照。
诗歌作品里面的人物很多是代表一个群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难道写的就只有送别的那一个人的情况吗?
就像木兰代表的则是北魏在整个汉化过程中,千千万万的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跟着再发生改变了普通百姓。
且从最终木兰选择退下军装,穿上汉家衣裳来看,这首诗应该是在若干年后南北朝末期北魏汉化成功的时期写的。
当然啊,以上分析都是基于木兰词,这首诗词没有在唐宋被大幅度调整修改过的前提之下,不管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木兰鲜活艺术形象是完完全全属于大明汉人的。
毕竟无论是鲜卑还是北魏,都是我们华夏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段。至于这个形象是什么人,那是没有必要变得分辨的那么清楚毕竟现在鲜卑人已经不存在了都已经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
林夕听到这里就知道这个魏先生是有真才实学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找到如此合适的说法而且解释的也毫无破绽。
因为魏先生的解释和陈先生大同小异,都认为花木兰这个人是虚构出来的。不过,陈先生猜测木兰词中的木兰可能是汉化的鲜卑人。因为据木兰词中的木兰家打仗需要自备武器的情况来看,木兰他们家应该是军户。而北魏的军户只可能是鲜卑人。
而北魏又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朝代,它是盛唐的开始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府兵制度的萌芽时期。因为从北魏到盛唐,就是中国上一个著名的统治集团的出现。
几次朝代更迭,都是这个统治集团的人在轮流坐庄而已。这个著名的统治集团就是有名的关陇集团。
不过,对于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争论他是哪个民族的,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
林夕冲着魏先生深施一礼。“弟子受教了。”然后跪到地上磕了三个头。
魏先生缓缓的点了点头,知道自己的这一关终于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