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若断定事出反常必有妖,很快查明监狱长在给幺哥儿通风报信,于是将计就计,安排了一个局。
他放出风去,隔日将从京师运来西川官府诸官吏月俸一百万贯、衣赐绫一千五百匹、罗绢各七百匹,派主簿带若干县尉前往驿站迎接。
同时派人暗中观察监狱长的动向,发现他悄悄带人把驿站周围的山林和路口边的土地庙都作了摸底,没有发现有埋伏的捕快。
他随即通知了幺哥儿,指挥一群小喽啰从不同地点往驿站汇聚。
监狱长做梦也没想到,王钦若所称的护送月俸车辆的队伍全是便衣捕快,兵器就掩藏在车辆上的包袱里面。此外,在幺哥儿的小喽啰们纷纷往驿站集中之后,他又派出大队捕快从后面将这些人统统包围了。
于是幺哥儿和监狱长的结局就完全没有悬念了:他们被一网打尽。
王钦若趁热打铁,一方面积极与当地官员和民众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另一方面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治安、恢复农耕。
经王钦若一番操作,西川地区逐渐安定下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真宗本来对王钦若并不是百分百放心,所以王钦若前脚出发,他后脚就派人去搜集讯息,要求第一时间向他报告,在得知蜀地日渐向好的民情之后,感到很是欣慰,越发相信这个后脖颈上多了一颗肉瘤的王钦若值得栽培。
不辱使命的王钦若回朝的当日,便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从此,王钦若正式进入了宋王朝中央政治的权力核心。
王钦若在进入执政集团之前的升迁,由于他开始处于比较低的地位,不至于卷入朝廷的党派纠葛,同时他后来的许多恶劣行为尚无机会在高层政治中表现出来,也尚未树下什么政敌,因而他的升迁在各个方面都不可能会有阻碍。
他在成为参知政事后的一段时间里,和其他执政大臣一样,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
他似乎还要再低调儿一段时间。
咸平四年(1001)年末时分,驻守边境的镇将提出了一项重要提议——修筑绥州城,并屯兵积谷,以此遏制住西夏的发展。此提议一出,立刻引起了宋真宗的高度重视。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于是决定召开一次中书和枢密院的联席会议,共商对策。
大臣们的意见分歧严重对立。一方以吕蒙正、王旦、王钦若等人为首,他们坚决认为修筑绥州城并非明智之举。这些大臣们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强调此举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与之相对立的另一派,则由陈尧叟、李沆、向敏中、周莹、王继英以及冯拯等大臣组成。他们坚信修筑绥州城将有利于巩固边防,保障国家安全。这一派的大臣们据理力争,试图说服真宗支持他们的看法。
两派之间的争论异常激烈,双方各自坚守自己的立场,毫不退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旁征博引,力求让对方折服。
然而,尽管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几个有一把年纪的连中风的症状都出来了,但一时仍难以达成共识。
以一个大臣的身份在处理政务上持有不同意见,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有时如果贸然发表意见也极易引发个人间的矛盾,当矛盾进一步激化,就不免会形成党派之争,随着争执激化,彼此间的裂痕也无形中逐渐加深。
在这个过程中,争执者在人性上的弱点也逐渐显露,由君子之争转向小人之争往往不可避免,最终,正常的政争转化为个人的恩怨之争,双方势同水火,愈演愈烈,视同仇雠。
就在这样喋喋不休的争吵中,王钦若的羽翼越来越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