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刘宗周的追问,王战继续阐释推迟科举、变革科举的道理,并且是一气呵成的阐释:
“朕再强调一遍,朕是真的认为科举不能废除。科举不但不能废除,反而要加强。但如何加强?朕思来想去,当然是应该按照圣人之真意去加强。而欲知圣人真意为何,则当听其言、观其行,学习圣人所传之学问,结合圣人之身体力行,吾等便能知晓圣人真意。
“圣人做学问的根本,乃是格物致知——唯有格物,方能致知。圣人传下的学问也绝非只有四书五经,而是君子六艺,六艺之中,文武兼备。而圣人本身之身体力行也确是如此——圣人本身乃文武双全之人。”
“因此,朕以为,大曌以后之科举,君子六艺都要考,礼、乐、射、御、书、数,缺一不可。非但如此,科举还要加上大曌律法和格致两科。”
“格致,便是格物致知,乃是一大科,其中包括物理、化学、农、工诸科,也许将来还会有其它新科目。农科,自然是农田水利之学,知晓农事农时、知晓作物品类、知晓南北山川气候,一旦为一方官吏,能够指导一方民众,此乃稳国之本,先贤之《齐民要术》便是此类;工科,水车、水排、农田水利中之种种水车器械,铠甲、铳炮、城池堡寨皆出于此,此乃强国之本;物理科,探究天地万物物性之理,比如如何造出更强韧的钢铁材料,此又可成为工、农的基础,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犁木铲如何比得过铁犁铁铲?皮甲又如何比得过钢甲?化学科,探究诸物化合为一产生奇妙物性之学,比如纯净的黄铜之中加入柔软的锡,居然可以成为坚硬耐磨的青铜,再比如火药,普通的硫磺、硝石、木炭化合之后居然产生爆裂之性,成为御敌保国之利器。”
“以上诸般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能相辅相成的向前发展,便是强国富民之道。在诸科的学习中穷究其理,一旦弄清了其中的道理,那便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这便是求甚解,便是圣人格物致知真意之实践。”
“诸位爱卿仔细想想,朕说得有没有道理?”
王战按照自己的条理,层层推进,细细讲解,因果逻辑清晰合理。
闻言,刘宗周沉默下来,细细思量。
皇帝的正面回答和一问数答都让他明白,皇帝既不想强词夺理、强行推行,也不想顾左右而言他与大臣兜圈子,而是真的经过了深思熟虑、心里真的是这么想的。这就让他不能不仔细思考之后再开口了。
不止刘宗周,王战的讲解让群臣的脑子也再次加速运转,急速的消化着皇帝话中的讯息和道理。沉浸在二百多年习以为常的科举中,他们从未想到过王战说的这些,尤其是格致。格物致知四个字当然都知道,可谁也没有在念叨这四个字的时候认真思考过什么,此时不得不急速思考。
君子六艺都列入考试范围并不让他们反感,却也足够让他们震惊;新增加的格致科目也是他们完全想不到的,物理化学更是闻所未闻的。但也正因为是君子六艺、正因为新增加的科目都归属于格物致知之下,所以他们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反对,而是陷入了思考。
王战也不催他们,耐心等待。殿上再次出现近月来常见的静默。
“将来,礼、乐、书三科由诸位大儒出题,其中音乐可以请朝廷乐官帮忙。数、格致二科由朕、郑王家的端靖世子和徐光启等精通数算实学的大臣出书、出题。射、御二科由武将出题,参照武学,可以略降低一些标准。农科由徐光启出题。最后汇总到朕这里,到时朕审看后会给出所有试卷的样本和评分的标准。”
“这些新科目的内容并不少,朕将明年科举暂缓,正是要给出三年时间让学子们学习。而且,年底之前,朕会将华夏科学院建起来,问道大会时愿意到京城来的,愿意为国家强盛而钻研格物之学的,可以进入朕的华夏科学院学习,那时徐爱卿也应该从陕西回来了。若有人能迅速的学有所成,通过朕的考核,朕也会破格任用。”
待群臣想得差不多,大部分眉头有所舒展、抬起头的时候,王战再度开声,输出了理路清晰的具体改革方案。
“或许有人擅长物理、化学却不擅射御,有人擅长数算却不擅物理,有人皆不擅长却擅长音律,数算物理都无法达到考核标准而音律却极优秀,这样的人,朕皆会具体分析、量才而用,用之于合适的位置。比如用之为物理教谕、音律教谕。但若想名列一甲、二甲、三甲,则书、数、法三科必需都达到朕的考核标准,只因不读圣贤之四书五经,便不能明白仁之真意、不能牢记圣人之真意,难以真正的勤政爱民,更不能继承与弘扬华夏道统;而不会数算之学,则难以执掌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丈量、税赋等最普通的民生政务;不通大曌律法,则没有对朝廷律法的牢记与敬畏,行政便容易乱政,容易以权乱法。所以,此三科不能达到考核标准者不能入三甲,亦不能为官。”
“刘爱卿,你觉得如何?”
阐述到后来,王战笑着问刘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