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淅淅沥沥的已经下了半宿,早已淋去了一天的暑意。京城另外两栋宅院里,书房同样亮着烛火。
毕懋康也在看书,不过除了徐光启的那一套,还多了三本,《冶炼》、《军工》、《生产管理》。
毕懋康现在翻开的是《军工》,书的扉页上写的是“死生之地,无工不强”。
在书中,王战将自己立足于现有条件对铳炮所做的改进,图文并茂的阐释得清清楚楚,不只是具体的改进,最重要的是王战将系统性的思维阐释了出来,从目标需求出发,进而目标分解,到实施,监督,反馈,改进......从材料到工艺方法,从质量标准到标准化、通用化的重大意义......试验、反馈、改进、再试验......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书中还有新式铳炮铠甲的试验数据,不同大小的炮膛和子铳,用不同装药量试验得出炮膛能承受的最大装药量,适合的战斗装药量,最大射程,穿透力,保证准确度的直瞄射程,试验的日期,多少门大炮,大炮的编号。铠甲防护力试验则记录了用了多少副胸甲,用的一石弓还是八斗弓,箭镞多重,射距多远,箭头穿深,等等。没有此时文官常用的形容词,比如什么“糜烂数十丈”,甚至夸张或是笔误到“糜烂数十里”,只有林林总总的数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详细而有条理。
除了这些,王战还将《参谋大略》中武器配备、兵种编制、配合,面对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季节、天气、不同的敌人,如何应对作战,打靶演习的效果等也大略写了进来,进一步增强了看书人对军事工业的感受、理解。
看着这些直白实在、朴实无华的东西,毕懋康确实感觉自己眼前展开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而自己毕生所学都可以在这片新天地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长成一片钢铁丛林。感叹的同时他也禁不住的惊异,皇帝是怎么变成这样的?他当然听说了天启之事,可远不如看到眼前的《军工》来得震撼,书中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形成了最直观的冲击。
惊喜、惊叹之余,更是从中看到了皇帝的雄才伟略、宏图大志和与之相应的最宝贵的脚踏实地。
......
相邻的宅院中,王徵拿起的第一本书是《机械》。
王战对机械并不通晓,王战是建筑专业的,倒是因为喜欢看历史、考古类的书籍,对华夏先民所创造的机械了解得相对多一些,比如王战知道博物馆中就有战国时期华夏先民制作的青铜齿轮,到了汉朝就有了铁齿轮,齿轮的形状与后世一模一样,制作的精度也很高,等等。也是因此,整体来说,王战的《机械》这本书册也并不厚。
王战在《机械》中提到了耧车、水排、大水车等对现在的农事十分重要的机械。描述了齿轮、链条、大中小齿轮组合变速的原理、与水排类似的车轮曲轴,最重要的是能与曲轴配合的蒸汽机,当然还有铁轨。还有王战设计的滑轮组重锤夯车。滑轮组重锤夯车相当于将西苑工坊的滑轮重锤装在了车上,王战设计这么个夯车,为的是将秦始皇驰道一样高质量的马路延伸到大曌每一个角落。王战除了画不出耧车的图样,只能用文字讲述了汉朝就有的耧车,其他的都是图文并茂。细节自然不够细,但技术原理非常清晰。
耧车、水排在汉朝就发明了,王徵博览群书时是知道的,但是蒸汽机与火车让王徵陷了进去,本身蒸汽机也占了最大的篇幅。
汽车和汽油机、柴油机王战没有写入书中,短时间内,王战不想分散王徵这些人的注意力,王战要得到立足现有的、对整个国家来说最大、最快的工业成果。
蒸汽机与曲轴的配合,那就是火车,代表着巨大的运力。除了火车,还能得到大型蒸汽锻锤,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型的型钢、钢板,还有王战急需的碎石机。没有碎石机,沥青马路太难大规模实现了。水排的效率,远胜人力,但比蒸汽机还是差远了。
王战在书中介绍了后世考古发现的秦朝“铁路”,以增加看此书者的信心:后世的考古学家在陕西秦岭一带、河南南阳一待均发现了秦朝的轨道和与之配套的轨车,经碳十四测定为两千二百年前的东西。虽然不是铁轨而是木轨道,但确实是有路基、有枕木的轨道,每段木轨之间用铜钉相连,与现代轨道列车的原理并无二致,而且这秦朝的轨道运输系统居然是复线。因为所有木材均进行了油浸防腐处理,所以才能留存至两千二百年后。用于运输的车辆,分析是由马拉着轨车前进,由于是轨道承载车轮,大幅度降低了阻力,所以极大的增加了每匹马的货物运载量和运输速度。
这古今一脉相承的轨道运载是王徵从来没有想过的,不用畜力的车辆也是没有想过的。蒸汽机,铁轮铁轨,长龙一样的车辆,几十万斤甚至几百万斤的运输量,偏偏看上去又合乎大地对重物的承载之理,令王徵陷入了深深地震惊、向往与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