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刀锋就要落在自己身上,吴兼明再也承受不住压力,破声叫了出来。
“是大学士!是内阁大学士杨苟!”
朱棣脸上划过讥讽之意。
“没成想你一个九品芝麻官,还有如此门路,能让大学士为你铺路。”
“若本王没有记错的话,会同馆还设有提督会同馆主事一职,由礼部主客司主事担任,负责监督会同馆一应事宜。”
“现在看来,你如此肆意妄为,想必还有礼部的放任吧?”
吴老师此刻心神失守,索性一股脑将所有事情说了出来。
“殿下明鉴,小人家中有人与杨学士相识,得了赏识,于是才任了这会同馆大使一职。”
“至于您说的礼部主事,这...那人...乃是小人的同乡。”
“殿下,是他们逼小人的,就连这会同馆的回扣,大头也都是孝敬给了他们啊,殿下,求您饶小人一命!”
朱棣却丝毫不为所动,他是愤怒,可却没被冲昏了头。
“一个小小的会同馆,常年不见油水,你现在告诉本王,堂堂一个内阁大学士、国子学司业,会为了这么一点钱将自己置于险地?”
“狗东西,你以为人人都像你这般,记不住胡惟庸、郭桓的前车之鉴?!”
“落得如此境地,还仍在攀扯不休,本王倒想让荐举你的人看看,浙东一派究竟出的都是什么窝囊废!”
吴兼明见小心思被戳破,脸色灰暗,颤抖着身体却是一句话再也说不出来。
“将会同馆查封,一应人等带入昭狱,拿得供证后,先来呈于我!”
朱棣懒得在和吴兼明纠缠,吩咐着锦衣卫。
在锦衣卫吹动暗哨后,很快,大批锦衣卫闯入会同馆,将所有人羁押带走,只留下了朱棣一人在原地沉思。
“浙东!又是这些个尾大不掉的文官!”
朱棣心中愤懑,此事若追究起来,问题的根本其实出在官员的选拔制度上。
明朝建立之后,于洪武三年,即1370年开始实行科举,开科取士,选取官员。
不过明朝的科举只实行了三年,朱元璋又因科举所取多后生少年,缺乏实际办事经验,而宣旨罢废了科举。
科举被罢废了之后,官员选拔仍旧得继续。
朱元璋便采取了荐举法,一方面广发诏令,寻天下能人志士入京为官。
另一方面,又鼓动各级官府和官员们推荐品行端正的有学问之人入朝为官。
被官员们推荐的人通常在经过征选后,再经过吏部专门安排的考试,通过以后,便可授予官职。
荐举制说白了,也是老朱的无奈之举,王朝初立,百废待兴。
朝堂之上不可能尽是些元朝的降臣吧?
科举未能见效后,朱元璋便大肆的推动荐举制,一直持续到了1382年,才又恢复了科举。
荐举制实行之初,确实效益良多。
民间许多大儒都纷纷被朱元璋请动,入朝为官。
不过荐举制的弊端也在之后渐渐暴露了出来,那便是各级政府及官员们,在荐举过程中,总会夹杂些个人的私心。
尤其是像文人,十分讲究门第出身及地域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