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后期的荐举过程中,不乏有官员为谋私利,推举同乡或是邻乡的人入朝为官,以便满足自己在家乡的声望,以及在朝中组建小团体,稳住脚跟。
但问题是,被推举的人很多都是赶鸭子上架,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这样的人一旦接触到了自己从未拥有过的权利后,便会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酒囊饭袋,只知道往自己怀里揣钱的废物。
不过这还不是荐举制最大的弊端。
荐举制在后期,一度演变成朝堂官员拉拢人心的一大手段。
而这其中,当属浙东方面的文官最为鼎盛。
由于地域因素和世家大族的缘故,朝堂上的官员中,都以南方人居多。
而这批人中,又以江南名士为主。
诸如刘伯温、宋濂、方孝孺等人,皆是出自江南,属浙东人士。
朝中的浙东一派,也是因为荐举制的盛行,而逐渐演变来的。
光是浙东一派的文人,朝堂之上起码都占了四成。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朱元璋屡次大面积坑杀官员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避免朝中浙东一派独大。
不过荐举制的危害朱元璋也意识到了,所以在1382年之后,又恢复了科举。
但正是因为科举,在之后又牵扯出明初四大案的南北榜案。
而朱元璋之所以屡次派朱标外出巡查,动了迁都的心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将政治中心远离南方,脱离世家大族的地盘。
前世朱棣上位以后,迁都北平,亦有部分这个原因。
想到这,朱棣眼中晦暗不明。
眼下会同馆贪污使团接待的钱财收作己用,而吴兼明恰巧是浙江衢州府人士。
又与同为浙江人士的内阁大学士杨苟、国子学司业黄义有所关联。
此事若是利用得当,未必不能彻底解决掉世家这个隐患。
朱棣可没有忘记,拒马河之战的背后,隐隐藏着世家的身影。
而这一切的切入点,朱棣已经想好了对策,那便是科举制度。
不过此事还需等高丽使团觐见完毕以后再做打算,毕竟眼下会同馆被查抄,一应事务都落在了他身上。
距离高丽使团来信已经过了四五天,想必再有七八天,他们就能抵达京师。
他还需在这段时间内,将接待使团的一应事务准备妥当。
盘算好以后,朱棣不再耽搁,起身去了殿庭仪礼司。
殿庭仪礼司其实就是唐朝时期的鸿胪寺,不过还未进行改置,其主要的职责是负责宫廷礼仪、朝拜。
最重要的是,这个部门也是个小透明,一个闲散衙门。
朱棣二话不说,征用了殿庭仪礼司的全部人,又拿着从吴兼明家中查抄的财物,大肆的准备着迎接使团的事宜。
高丽此次来使的目的恐怕不一般,加上北元刚刚大败,明朝对辽东纳哈出的心思昭然若揭,高丽能鼎力支持,朱元璋自然不会拂了人家的面子。
所以朱棣难得的在此事上下足了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