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这里是宰相杨国忠遥领之地,有很多杨国忠的嫡系,或者换句话说也是玄宗的心腹。但是在马嵬驿杀了杨国忠之后,扈从侍卫因此不想去蜀中,还是玄宗做了大量思想工作,最终到达蜀中。
太子李亨并没有和父皇一起到蜀中,他北上灵武,并即皇帝位。此时天下名义上就有两个政权中心。
两年后,肃宗李亨收复长安,并派人从蜀地接回了太上皇李隆基。
为了分化蜀地的势力,第二年,肃宗就将原本管辖蜀地的剑南道一分为二,分为东西川。这也拉开了蜀中动乱的前奏。
第一个叛乱的就是东川地区的梓州刺史——段子璋。
段子璋很骁勇,在李隆基幸蜀之时,有过功劳,结果现在天下变李亨的了,李亨派了新的东川节度使来管辖,段子璋立马就反了。不过这场叛乱,时间不过两月就被平息了。
段子璋虽被杀,但是兵乱却久久不停,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因为防止兵乱不力被惩,忧急而死。
之后高适任西川节度使,没错,就是著名诗人高适,他平复不力,之后严武代替出任川西节度使。
严武治理有效,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一年后,严武病逝于成都。
此时严武的后继者是谁,成为了引发蜀中之乱的导火索。
有两派人马争夺节度使之职,分别是崔宁为首的一派请立大将王崇俊,另一派是郭英干为首的请立郭英乂。
两派打起来之后,崔宁这边攻下了成都,杀掉了郭英乂,占得了暂时的上风,但是郭英乂原本的部下不服气,又联合各个州郡造反。
至此,蜀中大乱。
朝廷不能坐视蜀中问题,派宰相杜鸿渐,来平蜀乱。
岑参就是此时作为幕僚,跟随着杜鸿渐来到蜀中。
杜鸿渐成功劝降了崔宁,并请封崔宁为西川节度使,此时已经是大历二年,虽然大的动乱平息,但是风波不止。
崔宁被劝降之后,宰相杜鸿渐回到长安,而岑参就直接赶赴嘉州赴任。这也是岑参被后世称“岑嘉州”的来源。
不到一年,岑参辞官准备返回长安,结果却在路上遇到了“群盗”所谓群盗就是流离作乱的叛军。
诗中这么写:
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间。
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
饿虎衔髑髅,饥乌啄心肝。
腥裛滩草死,血流江水殷。
……
虽然岑参两次出塞,但他是幕僚,做文笔工作的,应该没亲自上战场,最多见过战场后的荒凉之景,因此这么直面血腥的杀戮之景,给诗人很大的震撼。
每句诗都像是一幅幅定格的战争电影画面,全是新鲜的血腥气味,让诗人根本不敢往前走,回家的路又近又远,就在眼前,行不得!
这场叛军行动被记录在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
(大历)三年
崔旰之入朝也,以弟宽为留后。泸州刺史杨子琳帅精骑数千乘虚突入成都,朝廷闻之,加旰检校工部尚书,赐名宁,遣还镇。
崔旰就是前文提到的崔宁,他受降之后被赐名“宁”,崔宁去朝廷述职,泸州刺史就趁机攻打成都,直到大历四年杨子琳接受了朝廷的招降。
总结一下,肃宗因为忌惮蜀中原有的玄宗势力,将蜀地分为东西两川,此后多派军队势力互相争夺节度使之位,大打出手,动乱不止。
安史之乱的余波终于震荡进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大历四年末(有说大历五年正月),岑参死在了成都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