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西将军的消息如同插上翅膀般飞传各地时,自然以南阳郡反应最为激烈。
早先许都阎王的恶名传至天下时,张俊便时常写信给邹夫人,教其继续接济流民。
邹氏虽不比郭芙那般工于心计、长于才智,却有一颗善良纯粹之心。
不过最重要的则是,她对张俊素来是言听计从。
为帮张俊邀得声名,自正月到四月以来。
邹氏每每日出而起,烹煮粥食以济流民,几无歇息。
美貌加持的善心转瞬间便传扬各地,又加之早先便有的天上仙名号。
一时间,整个南阳百姓纷纷归附。
以致原本仅有四五万人的博望县,如今已聚不下二十万人口。
为了安置穷苦,邹氏除了请教郭悠之等人以外,也时常写信问计张俊。
此后,博望定下规矩,凡归附之民,皆分发荒地以耕作。
不仅不收第一年之田租,更可每日来城门处领取粥食。
又有县尉张平,每日巡逻各处,剿盗匪而断不平之事。
区区博望,竟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色。
加上郭悠之为人勤勉而公正,使原本松弛的吏治瞬间为之一振。
当然,如此迹象,皆得益于淯水大营处所捞来的钱财粮米。
如此大治之相,自然惹来南阳士人关注。
南阳本就为东汉第一大郡,天然便有诸多大族豪门。
可先前南阳的军阀皆是袁术张绣这等贼人,以至于大量名仕故意隐居,而不愿做官。
如今张俊被天子拜为征西将军,先前的污名自然被洗刷干净。
从此南阳有识之士纷纷前往博望,只为探得虚实。
其中便有后世在蜀汉集团里担托孤之重任的南阳名仕——李严。
————————————
博望城门处,虽是流民遍地,却也秩序井然。
只见众人排作十队,依次领取救济的粥食。
李严故意穿着布衣混入流民之中,身临其境之下,不禁连连感叹。
如今之年月,谁见过开仓放粮之事,更别提眼前这乌泱泱的流民数量了。
而且能让饥肠辘辘的百姓如此有规矩的排队,这简直无法想象。
不过,扮做流民的并非李严,人群中传来声响:
“正方(李严字号),你怎么也来了?”
李严扭头一看,竟是南阳新野的邓芝。
二人相逢于此饥民之中,不免灿然一笑:
“邓老弟,你也是来看这天上仙的吧!”
“是啊,久闻大名,特来一观,果然名不虚传呐!”
张俊一脉本就声名狼藉,不抢百姓就算是开恩了,何谈主动接济呢。
先前消息传出,李严邓芝等人理所应当觉得是在做戏。
不曾想到了博望一看,竟然是几十口大锅同时煮粥,一天下来起码有数万人前来排队。
“照这个吃法,一个月恐怕就得一万斛粮米啊...”
李严本就长于政务,一路而来,还真替张俊算过账。
后世曾官至蜀汉车骑将军的邓芝闻言亦是点头:
“这博望主人张俊,看样子真不是坊间流传的那般恶人啊...”
此时又有一人挤到跟前,正是南阳郡安众县人,后世担任蜀汉征西将军的宗预。
“此地百姓无人不称那邹氏之恩德,其博望之主张俊又怎是恶徒呢?”
“都是我等浅薄啊...”
南阳不大,三人又都是士族中的年轻翘楚。
如今齐聚一堂,自然相谈甚欢。
邀去一座茶馆,李严望着众人身上的布衣,也是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