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孙立成院士,1962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
东宁原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所辖的一个县,它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东南部。
东宁东面与俄罗斯接壤,南面与吉林省珲春市为邻,西南与吉林省汪清县相接,南北与穆棱市毗连。
东宁处于中俄朝三角交界地带中心,是贯通陆海联运出海口、对接“龙江丝路带”最南端的节点城市和东北亚国际贸易大通道上的交通枢纽。
东宁历史悠久,唐代,东宁地区属于渤海国的率宾府,率宾府是绥芬河流域较早的行政建置,距今已有1300多年。
随后历经辽、金、元等朝代的更迭统治,在金元时期,由于战争滋扰,居民被全部迁走,该地区曾一度荒芜。
清末设治,以其地居宁古塔东部而得名,是为了祈祷东方安宁。
清宣统元年,设置东宁厅,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东宁厅为东宁县。东北沦陷后,东宁县先后被多个伪政权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宁县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54年8月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83年9月改由牡丹江市领导,2015年12月撤县设市。
出生地解码
孙立成院士出生地黑龙江省东宁县(2015年撤县设市),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黑龙江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为恶劣,冬季漫长寒冷,这种环境可能塑造了孙立成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性格。
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各种难题和挑战时,这种坚韧的性格使他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不轻易放弃。
东宁县相对较为偏远,这种环境可能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科研中,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观点至关重要。
黑龙江省一直重视教育,为孙立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教育资源。
他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科学思维训练,为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等国家接壤,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优势。
这种地缘优势可能使孙立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学术思想,拓宽了他的视野。
院士求学之路
1977年9月至1980年7月,孙立成就读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一中(高中)。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孙立成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6月,孙立成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孙立成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孙立成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孙立成在大连理工大学连续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习,并且都是就读于精细化工专业。
这种连贯的学习经历使他能够系统地、深入地掌握精细化工领域的专业知识。
长时间在同一专业领域的钻研,让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知识体系更加完备。
例如,在研究人工光合作用等课题时,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使他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本科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他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这使得他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后续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实验难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他凭借本科阶段积累的实验技能,能够更加熟练地开展高难度的实验研究,为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中,孙立成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从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再到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表达,每一个环节都对他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挑战,也促使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这种系统的科研训练使他具备了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博士阶段的学习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导师的指导下,孙立成不断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这激发了他的创新思维。
例如,他在高效水氧化分子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与制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体现了他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问题的独特见解。
大连理工大学是一所实力强劲的高等院校,在化学等理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校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为孙立成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他能够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与优秀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在大连理工大学学习期间,孙立成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讲座等。
这些活动为他提供了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使他能够及时了解到精细化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院士从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