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至1992年5月,孙立成在北京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1992年5月至1993年5月,孙立成在德国马普辐射化学研究所作博士后。
1993年5月至1995年3月,孙立成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有机化学系作洪堡学者博士后。
1995年3月至1997年3月,孙立成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作博士后。
1997年3月至1999年9月,孙立成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作助理教授。
1999年9月至2004年10月,孙立成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机化学系任副教授。
2001年9月,孙立成受聘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2020年,孙立成担任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讲席教授、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主任。
2023年6月,孙立成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孙立成院士的从业之路,对其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首先,丰富的海外经历为孙立成院士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前沿的研究理念。
在德国马普辐射化学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学习和工作,使他接触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孙立成兼职教授及导师的经历,促进了他的学术交流与传承。
孙立成受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并担任博导和硕导,让他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与国内科研力量互动,将国际先进经验带回国内,为国内科研发展贡献力量。
孙立成担任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讲席教授和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主任,为他提供了专注科研和领导团队的平台。
最后,这些经历的积累,使孙立成院士在人工光合作用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从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至名归,也激励着更多科研工作者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院士科研之路
孙立成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化学家,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长期从事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科学前沿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孙立成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具有单位点钴的聚合物水氧化催化剂的分子内羟基亲核攻击途径。
在非均相电催化水氧化机理研究中,孙立成院士针对水氧化反应过程中关键的氧-氧成键过程,通过多种实验验证了这一新机理,并指出其优势,为未来设计和发展高效水氧化催化剂提供了新方向。
孙立成院士团队研制出高效的水氧化分子催化剂,其催化效率可与天然光合作用水氧化中心相媲美。
孙立成院士团队提出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新策略,开发出多个首例分子催化光解水功能器件,为清洁能源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孙立成院士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电解水制氢非贵金属催化剂,在碱性水中,在安培级电流密度下稳定工作超过小时后仍无衰退迹象,催化效率和稳定性远优于已公开报道的催化剂。
孙立成院士团队通过在Cu纳米线表面负载Keggin型磷钼酸团簇,制备了团簇级异质结构的催化剂。
该催化剂能够将5-羟甲基糠醛电催化加氢至2,5-二羟甲基呋喃,在高底物浓度下表现出高选择性,为醛类化合物电催化选择性加氢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孙立成院士团队率先提出基于推拉电子体系的染料分子设计方法,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纳。
孙立成院士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空穴传输材料,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具有产业化前景。
孙立成院士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建立了中欧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渠道,为我国培养、锻炼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孙立成院士还推动了中国与欧、美、日、韩等多国在相关领域的广泛深入合作,推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化进程。
科研之路解码
孙立成院士的科研之路,对其成为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水氧化催化剂及机理研究方面,孙立成院士团队提出新机理和设计高效催化剂,为解决能源领域关键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案,展现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能力。
孙立成院士团队取得的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研究成果,为清洁能源生产开辟新途径,凸显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
孙立成院士团队研发成功的新型材料及催化剂,如新型电解水制氢非贵金属催化剂和团簇级异质结构催化剂,不仅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也证明了他在科研上的卓越探索和突破能力。
此外,孙立成院士取得的染料分子设计方法和空穴传输材料等成果,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孙立成院士在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上述这些科研成果,共同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助力他成为院士。
后记
孙立成院士的出生地黑龙江东宁县,赋予他坚韧性格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求学之路中,孙立成在大连理工大学的系统学习,筑牢了他的专业基础。
从业之路的海外经历,拓宽了孙立成院士的视野,国内兼职及在西湖大学的工作,为他提供了不同的平台,促进了他的科研。
科研之路上,孙立成院士在水氧化催化剂等方面成果斐然,展现深厚学术造诣和创新能力。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最终成为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