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受穷没够的人
来大榆树下乘凉的人,话题是很随意的。
这天大家说的话题是,村中过得最为清苦的张奎老夫妻俩,他们终于住进了国家给补贴才建成砖瓦房,摆脱了那住了将近一辈子的两间土坯危房。
小蛇听完众人讲述后,有关张奎夫妻的事,也就知道了个大概齐。
话说,这张奎夫妻二人,生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经结婚成家多年。两个儿子在成年后,是一心要远离张奎夫妻给他们带来的穷气,户口早早地分了出去,各显神通外出,另谋了生路,而且还真都混得不错。回村见全村只有他们的父母,还住着低矮要坍塌的土房,觉得很没脸,决定都出些钱,让父母雇人盖个六七十平方的砖瓦房,好冬暖夏凉地舒服地住着。
但有几年过去了,张奎夫妻根本没有盖新房的意思。不但连新房的影都看不见,也不见张奎夫妻添置啥东西,有啥改善。
要问钱哪儿去了……
不问还好,一问是泪水涟涟,是哭丧着脸说:“不是有病吃药,就是还饥荒,要不就随了人情往份儿。再说,就你们给的那点儿钱,人家都说根本盖不成房子,只能改善一下我们的苦日子,吃点儿好的。何况,我们都一把年纪了,也没有几年活头,这房子住到死不倒,就行。我们是穷命人,没有住砖瓦房的命!”
其实,张家的四个儿女都清楚地知道,他们的爹妈最怕操心费神地干活做事,就喜欢贪图安逸。出个不流汗的小力可以,吃饭不管事是理想,稍微有点儿深度的事儿,他们绝对地缩头推脱。并有一千个理由,证明他们啥也不是地啥干不了。气得儿子女儿都打消了给盖房子的念头,只是该尽的孝心得尽。至于父母怎么生活,就不再出主意地干预,是爱咋地就咋地。像这等地甘心受苦不求好的爹妈,也是服了。觉得只有她们的爹妈,才会有这样奇葩穷过的癖好。张奎夫妻就蜗居个要坍塌的破旧土房里,种着自己名下的土地,卖粮的那点儿钱,是轻易不敢动,说是得留个过河钱。平时就搞点山货和捡废品,弄个零花钱,日子过得特紧巴,也特清苦。要不是有儿女接济和孝敬,恐怕都会饿死冻死。
张奎夫妻俩,通常不比他人付出的少,可得到的回报要少于他人。对于这一奇怪现象,村民也最为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例如,张奎家有榛蘑,或是其它山货要卖,每次都因为要价高出了行情,人家没有收。张奎就气恨起村中的其他卖蘑菇,或是卖山货的人,通常是骂骂咧咧地遥街走,去发泄着不满。骂这些人给钱就卖,弄低了收购价,让他没有卖成高价。如此,一定是愤恨无比地要骂上一阵子,才能了局。可是这些人此刻都没在家,不是去山上采蘑菇,就是去打山芝麻地搞山货了。张奎不仅白费了口舌,还耽误了小半天的收获。不仅如此,还会因为不懂行情地瞎存货,最后是卖倒撅,少了大部分收入。因此,在座的人都说他:“受穷也是自找,加上不长记性,而且还没够。”
接着,大家就逐一例数张奎之所以穷苦的原因……
张奎曾经常对家里家外的人说:从他这代往上数,没有读书的。都是种地吃饭,也都好好地,没有饿死,人丁也兴旺。他认为有没有文化,都是吃饱了不饿,都是一样喘气地活着,最后也都逃不掉一死地进土。他自然是不喜欢读书,所以也不要求子女努力学习,就是一天书不念,也不觉得是啥遗憾的事。其实,他是怕承担四个子女的学费,四个子女只念了小学,都让他叫苦不迭地说供不起,都说得离开了学校,是早早去队里挣了工分。他觉得这样能自己养活自己,比啥都强。
改革开放后,大多数中、青年纪的人,是一边种地,一边去学有一门手艺,如学木工、瓦工、焊工等。再或是搞个副业,像养羊,种蘑菇、木耳、蔬菜等。虽然辛苦,但日子过的充裕富足。
张奎一听学啥手艺都得拜师付费,搞副业也要事先投资,没钱可以去借贷,就摇头不同意,希望两个儿子在家种地放牛。他岁数不大,就想当老爷子,好啥也不干。但他还很年轻,总得干点啥吧?那就去放牛好了。可放牛多也不行,就两大两小,绝对的不能多养,他担心养多了挨累,还得多准备饲料和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