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将巴、蜀纳入了自己的地盘。此时,秦国正在进行旷日持久的统一战争,对巴、蜀的改造成为秦人统一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自秦惠文王始,一直到秦始皇时期,近一个世纪的移民使蜀地成为了一个热点。政治上,秦王三立三杀蜀侯;经济上,秦人在巴蜀两地征收重税,使巴人一度反叛。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巴蜀两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秦惠文王曾下令:
六国王公贵族、地主富贾,与秦人为敌、不守法纪者,举家迁徙至蜀;秦国国内作奸犯科者,流放至蜀。
秦对蜀的首次移民发生在公元前314年,《华阳国志》记载,鉴于蜀地“戎伯尚强”,“乃移民万家实之”。这次移民规模浩大。
往日僻静的蜀道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长途跋涉者,他们之中,有秦国相国吕不韦,有富可敌国的赵国卓氏、鲁国程郑,也有一些衣衫褴褛,戴着镣铐的罪犯。
秦惠文王死后,他的法令被子孙延续下来,自公元前314年始,长达一个世纪的迁徙,数以万计的移民,构成了巴蜀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浪潮。
是为“秦并巴蜀,秦人入蜀”。然后,就有了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就算到了武明空所处的隋唐时期,都有“长安京不怕水淹”的说法。在秦汉时期,秦人的攻城略地,摧枯拉朽,几乎是不可逆的山洪泥流: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当然,水利工程时年以京兆地修得最好。直到南北朝时期,南朝接东晋在长江上始修长江水利工程,说是荆州水坝赛过都江堰,连洛阳都比了下去。
洛阳都打算请了敦煌匠人在江边石头刻佛像。
净土寺位于黄河巩义段南岸与洛水交汇处的大力山下,以黄土为地质结构的邙山延伸到此处是一段石山,唯独这座小山是石头山,石色与黄土一般无二,石窟就开凿在山脚下。这里北依邙山,面临洛水,山光水色、秀丽多姿,是“溪雾岩云”的幽栖胜地。
净土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北魏皇家开凿的大型石窟之一,遂本地人称石窟寺。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初名希玄寺,唐代改为净土寺。
净土寺是北魏皇帝、皇后举办礼佛活动的场所,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造像、碑刻等。而太上皇李渊不曾亲往礼佛,说是不得皇后同行,长安京里纷传皇帝李世民必然是要亲自前去的,也许,还有长孙皇后。
而巴蜀地嘉州岷江东岸正在修凌云寺,说是也要建尊登山高的大佛,故名大佛寺。而现在是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平世。四岁的武明空也和家里大人一样,觉得庆幸。
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乐山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
凌云寺创建于唐初,开元初年(约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
殊为雄伟壮观。时年的凌云寺乃名为“上州”的嘉州最具规模“中心大寺”,传凌云山上有八寺,且“工作精妙”。而他们虔诚地发宏愿,修了寺,就用寺庙香火修尊等山高的大佛。当地人都叫,大佛寺。
至于废“秦社稷”立“汉社稷”,废“隋社稷”立“唐社稷”,也是皇帝的事,在社稷坛对应的方位就要修国庙,譬如,唐太庙。
有了隋唐的太庙,僧道就出现了。历朝历代名称叫法,可能有所不同,做的实是差不多的事情。
马车里的武明空,翻开随身携带的经卷,实则是一个叫玄奘的隋唐时期的僧人所写,而他这时才因《东都洛阳记》、《武德东土记》的游记而在两京小有名气,说是又要前去西游。
更为了不得的是,玄奘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上书皇帝李世民,奏请去西方求法。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虽然未被朝廷允准。但玄奘还是进了洛阳僧团前往敦煌的“巡礼团”,是要大唐西域行。
史载,玄奘本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市)人。又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续高僧传·玄奘传》所述,他俗姓陈,名祎,出身于儒学世家,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
公元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玄奘生于洛州缑(gōu)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缑氏镇),本名陈祎(yī),其父为江陵县官,隋亡后辞官不出,玄奘为其第四子。
亦绝仕途。故而,二兄陈素一早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说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后,接下来的皇帝登基,而长安洛阳两地寺庙空了,广诏僧道的那一批。
话说,宇文邕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他励精图治,最重儒术。当时寺院占有大量肥沃土地和人口,又不承担徭役租税,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士来源,削弱了国力。周武帝之所以毁法,兼及道教,主因当在于此。加以卫元嵩与道士张宾怂恿,则为毁法之助因。
周武帝在毁法之前多次召开大会辩论三教先后。他命司隶大夫甄鸾,详研佛道二教,定其浅深。结果甄鸾作《笑道论》,讥讽道教。道安作《二教论》,唯立儒教、佛教,认为道家应当归属于儒教。
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周武帝决定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