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一天,上午跟着赵总去村里见了一位正在绩纱的八十多岁老婆婆。赵总告诉张山,麻目前仍然只能完全靠手工用指甲分成细纱线。一匹布,20米到25米之间都算够尺寸的,要用到差不多5斤的纱,一个人通常要绩50天才能够做一匹布,也就是说一天只有一两。而绩纱前,麻还要先进行漂洗。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要将麻铺到草地上,第一道让露水把麻打湿,等太阳出来晒干了,再泼清水,再晒,再泼,这样重复五六天之后,麻才能拿来绩纱。张山给老婆婆拍了照片。
下午回到公司,上午织布的赵师傅正在那个大棚子里支着架子,给纱线上浆,张山录了几分钟视频。赵总又带张山参观了库房。一楼仓库,成包成包,尚未织的纱大约有十吨,楼上还有七八吨。而已经织好的布,各种不同规格,一共有三百多匹。张山都拍了照片和视频。明天,再拍一些关于赵总研发产品的资料,这次任务差不多就算完成了。
晚上,赵总请张山吃本地菜,张山不喝酒,饭局早早就结束了。
第二天早上,张山去餐厅,餐厅里人依旧寥寥无几。张山很熟络地跟几位大妈打招呼。大妈们笑着问张山:“昨天那么多绿豆汤,都喝完啦?”
张山睁着眼睛说瞎话:“喝完啦。昨天跑工厂,十来个人,一下子就分完了,我自己都没喝上几口。”
“那今天,绿豆汤还要吗?”一个大妈笑着问。
“要,当然要。昨天大家喝了,都说味道好。要不,大婶,”张山说,“你们把这绿豆汤连盆一起卖给我吧。”
“哈哈,”大妈们以为张山是在凑趣、逗乐,笑成一团,“哪有这样的,这么大的盆,你怎么拿,放哪儿啊。”
“那和昨天一样,打一壶绿豆汤,芋头也要。再来二十个煮鸡蛋。”张山无比遗憾地说,脸上那真诚的模样让人为之动容。
大妈把隋师傅叫出来收钱。
张山坐下吃炒米粉,又向大妈打听附近哪儿有农贸市场,他今天可能有空,想去逛逛。
大妈们摇头:我们这儿是城乡结合部,这些年,大家外出打工,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学校教工宿舍区有个小店卖菜,平时也就是周围老人拿点自家种的菜在街边摆个摊卖。
张山不死心,又搭讪问隋师傅绿豆在哪儿买的。
“你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