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1629年的秋天比往年来的要早一些,山区的秋天冷了很快。
8月8日,“老虎行动”开始了,这是一次拔点行动。“点”就是河畔贝勒加德。这个名字是老潘取的,因为他听说,老虎是夜行性猛兽,通常白天休息或探查领地,夜间捕食,一击毙命。
贝勒加德,是法国日内瓦罗纳河谷的最大防御要塞。从1600年获得阿尔卑斯山东南部的汝拉山区之后,此后的四百年里,法国一直在努力构筑阿尔卑斯山防线。与法国东北部的主防线相比,它更多地凭借地理优势,阿尔卑斯山脉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天然屏障,从高山区域入侵法国显然要比从法国东北部的平原要困难得多,法国人的构想就是利用地形优势,修建一段非连续性的国防线,主要工事都修筑于山脉中相对较少的适合敌军通过的隘口要道,封锁住这些交通枢纽便可断绝敌军从东南部入侵法国的可能性。而就在贝勒加德镇身旁,罗纳河,欧洲最大的河流之一,劈开阿尔卑斯山脉,通过日内瓦汝拉河谷,奔向地中海。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贝勒加德就这座河谷口的小镇,当仁不让的成为法国面对日内瓦方向的商业小镇,军事要塞。
穿越营在汝拉山日内峰下,距离贝勒加德西北方向15公里。山下有条小河,叫做瓦尔塞林河,小河流经日内峰脚下,穿过贝勒加德城注入罗纳河中。而贝勒加德要塞就正好修在两河交汇处的夹角高地上。
“法国的雨季主要在冬季,怎么现在就下个不停。我们是不是穿少了?下雨打仗,会不会影响步枪开火?”说这话是在麦兜,为了追求刺激,主动加入了冲锋队。此刻的他头戴钢盔、身披雨衣,雨衣下面是一层防弹衣,秋雨打在脸上,确实不好受。
跳虎坐在冲锋舟上,用力的搂了搂这位戴眼镜的斯文人,“我的小老弟哎,打仗总不能是掐着天气打,我们冷,他们也冷;我们摸黑,他们也摸黑;更何况咱们有夜视仪”。冲锋舟上坐满了人,算上驾驶员,一共十二个。这条船是从阿尔及利亚进口的,并没有阿尔及利亚走私商人吹嘘的那么高级,就是类似于珠海口常见的那种大马力走私刚壳快艇,无非是比正常冲锋舟船舷高一些、马力大一些、防护好一些。穿越营又在船舷上焊接了六个弧形钢盾,架上56冲锋枪,做开路先锋。
开路先锋有三条船,全是钢壳冲锋舟。杜勒斯朝思暮想的瑞士退役冲锋舟终究因为手续不全、没买下来。最前面的冲锋舟个头最大,长8米,宽3米,满排6吨。主机为2台汽油发动机,52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能达到30节,人员8人,前后4挺56冲锋枪。这条船有一个隆起的驾驶舱,舱内装了一部I波段导航雷达,正好夜航用上,避免冲到礁石或者岸上。开船是郑军,在海关上班,开过两年巡逻艇;站他旁边的是老牌带路党,皮埃尔。
贝勒加德是法国面向瑞士方向的屏障性要塞,考虑到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数万大军借道瑞士直扑法国东部的潜在可能性,最近几年,这里扩建了一座大型棱形堡,一千人驻扎。而整个萨伏伊地区,法军才驻扎4000兵力,由此可见法王对此地的重视。而贝勒加德北部五公里的的孔福尔村,在最近一个月,也修建了一座临时阵地,驻扎了三百杂牌军,作为贝勒加德面向穿越营方向的屏障。
孔福尔村前面两公里是还有两处民房改造的哨所,之前已经侦察过很多回了,民房里只有七八个本地士兵。天黑、雨大,正是睡觉的好时节。屋里灯没亮,先锋队没打扰他们,继续赶路。
大约深夜12点,先锋队三条船终于抵达孔福尔村的河面。探照灯下,横在河面上的两条拇指粗的铁链闪着寒光;铁索横江处,是一座简易木桥。桥两侧是两座圆形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