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还是部队的硬实力以及战术安排是否巧妙得当。很明显跳虎的行动不在这个时代人们的认知范畴内。以指挥联系为例,大雨夜,上千的军队能不能正常沟通联系呢?没有情报、两眼抹黑的的状态下怎么各自为战呢?将帅靠什么系统指挥呢?
跳虎的船队比逃亡的士兵先到贝勒加德城下。从地图上看,这段距离一小时足够了。实际上的距离,多三倍也不止。当晚下雨,土路泡软,一蹬一滑;走上去后又是被风雨吹落的密密的树枝,藤条、刺蓟,扎得满脚是血;士兵脚上全是冰冷的泥巴,一边用手抠、一边咬牙再往前…不过值得致敬的是,处于失联状态的士兵们溃而不散,基本在天亮前,陆续回到了城内;看来平时的训练还是到位的。
不在下雨夜交战,这本是大家达成的共识,但没想到中国人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在暴雨天中偷袭法军,听声响,应该是大规模偷袭。
跳虎三条船沿着河流在贝勒加德穿城而过,三进三出,打死打伤法军至少两百人,将沿河的小船全部丢手雷炸破坏掉,直到子弹全部打光。“朴昌虎够威~~”,随军宣传记者,穿越营宣传组组长老莫,扛着一台摄像机,竖起了大拇指。老莫转行了,他发现笔杆子比枪杆子更有搞头。这活并不轻松,但他很享受人们面对他的摄像头那片刻的手足失措、结结巴巴,总之,很搞。很快,跳虎高大、勇猛、魔鬼筋肉男、端着56冲锋枪扫射的的形象长期活跃在了穿越营各类宣传材料上面(自行脑补兰博的海报)。之后又流到了里昂、巴黎,“虎王”之名,止小儿夜啼、助老兵流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唯一能对冲锋舟造成威胁的是大炮,只要在河岸架上一门大炮,朝着冲锋舟打一片霰弹,铁扫把一般直接糊在跳虎脸上,“game over”。
可惜没有大炮。法国陆军缺少大炮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铸造工艺落后,仅依靠本国产品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从英国、荷兰、斯堪的纳维亚进口,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因为英国的骚扰和各地的新教徒叛乱,海军与各城市都需要大炮,雨露均沾也是一种政治正确。一番魔鬼操作下来,默默无闻的贝勒加德只分到了6门大炮,全部设置在了星形要塞里面。当地驻军分外感激,这已经是皇恩浩荡了。与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直接接壤的,1636年向西班牙投降的La Capelle、Catelet和科尔比要塞,也不过分别拥有6门、4门和7门不同重量的大炮。
驻扎在贝勒加德镇要塞一千人马的是客军,福尔斯元帅元帅麾下的部队。福尔斯元帅当年陪着先皇微服私访,结果先皇被刺杀,他却完好无损。从此以后,这位曾经可以皇上坐一座马车的贵族军人政治待遇江河日下,现如今连地方总督都对老汉颐指气使。这也连累了他麾下的部队,长期以来,他的部队一直是一支轻装部队,寒酸极了。以至于在1635年元帅亲自给大主教写信,手头仅三门随军炮实在拿不出手,求援几门轻型炮。
贝勒加德小镇不大,哑铃形状,南北两城。居民城在北,面朝汝拉山;军事城在南,背倚罗纳河;中间一条瓦尔塞林河将两个城区串起来。只可惜南北城之间,瓦尔塞林河上有座低矮的石拱桥,冲锋舟太大,入不得军事区的河道;只能在居民区的河道上打转。居民区的城市格局能有多大呢?普通的土堤墙,那城墙之内也不过几条街,一堆破平房,站在城外大树上就能一览城内格局,看到各个路口建立工事的驻守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