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皇后复生纪:天命王朝 > 第65章 关心

第65章 关心

对相当一部分朝臣来讲,土地兼并和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或者说,无论皇帝怎么调查土地兼并,对他们而言也是不痛不痒。很简单,上到京师,下到州府的各级官员几乎没有不购置土地来扩充自己的家产。前朝也会分发各级职田,来作为官员们的俸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朝廷废田改俸,将禄米、银钱代替职田,作为文武百官的工资。这样一来,官员便没办法使用朝廷的土地;但是,通过各种手段,官员仍然在全国各地购置土地,增升地产。而那些权倾一方的藩王勋臣,自然有自己的土地。尽管藩王的土地,统归皇庄一体管辖,藩王们唯有领取禄米月俸,但难以遏制土地兼并的趋势。

除了勋贵官僚,各地的豪强地主也不例外。他们尽管少有特权,却依然凭借丰厚的财力将百姓的田地强行兼并过来,在灾年时候,美曰其名“以粮换田”,实际上以微不足道的米粮便可以换取百姓的百亩之田。朝廷多次下令禁止并田,但除了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外,在南方推行的效果很不理想。

江南大地主们往往是士绅,还有自己的免税、减税特权。朝廷收不上来他们税,就只能另辟蹊径,开海关、征工商业税,层层加码,尽可能避开他们。再加上朝廷的扶商政策,江南出现了新的阶层,即绅商。他们既是地主,也是工商业主,而从事后者能带来更大的收益,但不能免税。但即使如此,工商业带来的收入仍然要比从事农业要多得多。朝廷通过扶持他们来平衡传统地主们的免税缺失——收上来的,多是银钱丝绢,还能换取米粮。江浙闽三省,有所谓的六大家族,他们不同于旧派地主,多是商业起家,成为一方大户。

根据江浙总督的奏本,可以窥知一二:六大家族以工商为本,不以土地为重。他们之间,有的与当地官绅“合作”,获取更大的利润,甚至影响到各省政局,令人担心。然而,他们能向朝廷积极纳税,却让京师必须考虑他们的意见。当年征讨准格尔战争,这些绅商为朝廷出了不少力。

“陛下,以臣之见,土地兼并一事,不可强行扭转。否则会引来江南乱局。”

由此,汪郴先是下了一个结论,认为强行遏制兼并不可行,唯有继续扶持工商,以征两税来弥补亏空。同时,汪郴也指出,要将绅商阶层,尤其在六大家族以外的小户笼络起来,来对抗愈发势强的旧地主。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新旧两派地主虽有共同之处,也有一定相通的利益,但他们仍然是截然不同的派系,并很可能是历朝历代未能发现的局面。

“不过商人而已,得了势,还能掀起波澜来?”对汪郴的担忧,王启没那么上心,一介商人,如果朝廷想要整治一番,那他们一个也跑不了。可汪郴觉得,这里面的门道实在复杂,不是王启所说的那么简单。

六大家族有个共性,尽管他们也兼并土地,购置房产,但更多的情况下,将财富投入到生产领域——从原料的获取到商品的生产,再到内外的销售渠道,这不可避免与官府打交道,但他们总体上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路径,并且愈发扩张了。

汪郴提到一点,前两年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的出口贸易,有近四成的份量是出自六大家族这样的绅商阶层,尤其是丝绸和瓷器,民间作坊星罗密布。而茶叶是朝廷专营,优势极大。

“皇上,再恕臣直言,扶商政策虽利好,但朝廷日后要面对的,很可能是一个庞然大物。”言语间,汪郴对绅商阶层的壮大十分忧虑,可这样的政策,的确帮朝廷带来了不少的好处。他心里想的是未雨绸缪,但放在常人眼中,许是杞人忧天。

商人掀不起大浪来,可受苦的百姓并非如此。

一时间,皇帝与汪郴的召对陷入了沉默,还是一旁的阎良弼站起身来,缓和气氛的尴尬:“陛下,汪中堂,到了午膳的点儿,要不咱先歇歇?”阎良弼在二人对话时,听了好久,心中自是思绪万千,却表达不出内心所想。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说不出好坏来。

所以,过好当下,成为阎良弼偷懒的惯性。

“确实,都到午时三了。曹连,让尚食局好好安排一顿。阎学士,汪学士,你们两人就在这里用膳了,当是陪朕闲聊,不然朕也很无趣。”

“臣遵旨。”二人异口同声,对皇帝的邀约,他们显然不能拒绝。

不过,在聊天之间,王启很自然地改换话题,将政务抛之脑后。他倒是提了一件事,比如救济棚的情况。可还不等两位学士开口,曹连却从一边向皇帝汇报一件事。他刚刚从东厂衙门得来了消息,称肃宁公主已经抵达京郊,随时可以入城。

这让他想起来,之前内阁争吵的事儿。

本来,曹连不打算破坏皇帝还算良好的心情,因为公主践踏田地,这罪过实在恶劣;陛下是爱民的,要是知道这件事,肯定会气急败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明英宗朱祁镇穿越后我还是戴黄盔穿黄袍时空乱叙汉吏红楼:最强锦衣卫,我只手遮天!极品五世子脱了官衣,你跟我一个山贼讲道理?我孔圣唯一子孙,你问我懂论语吗重生美好三国:人屠现世,请诸位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