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这块儿。
如果说剧本是第一次创作,拍摄是第二次创作,那么剪辑就是第三次创作了。
剪辑其实就是“剪”和“辑”:把拍摄的镜头加以剪裁,然后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组接。
一个高水准的剪辑,可以让一部平庸之作变得高明;而低水平的剪辑,则有可能毁掉一部电影。
法兰西著名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就曾说过:剪辑才是电影创作的正式开始。
因为电影拍摄的素材时长是远远大于电影成型后的时长的,比如一部90分钟的电影,可能拍摄的素材会长达几百、上千分钟。
当年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电影时长只有2个半小时,但拍摄的素材却长达200多个小时。
这么长的素材,单是看,就要看个十天半个月的。
更别说还要在这么长的素材里面,不断进行思考、权衡,对镜头进行取舍、删减。
科波拉拍的时候,花了16个月,但电影的剪辑和制作却足足花了3年时间……
正常的“剪辑”流程,一般先是“粗剪”,然后是“精剪”。
但霍辙有原版电影作为参考,所以他直接跳过了“粗剪”这一步,直接就是“精剪”。
虽然这一世他对原版电影的镜头进行了一定的丰富,在镜头和构图方面加入了很多变化,但整体的故事节奏他并没有怎么改动。
剪辑,调色,配乐,字幕……
霍辙在后期室里埋头苦干,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
……
……
……
5月8日。
电影后期制作终于完成了。
这种普通的没有特效的一部剧情电影,除了某些极度追求效果的苛刻的导演,正常导演一般二十多天也就能完成所有后期工作。
霍辙有“答案”参考,所以效率还要快一点,只花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
后期室里,他靠着椅子闭目休息。
他在心里算了算时间,这一世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完成,貌似一共也就花了两个月时间。
而在前世,《驴得水》从剧本创作到电影上映,足足花了六年,可谓是“难产”。
“这拍电影,还是得有钱有人才行啊!”
看着这两世明显的对比,霍辙深深地感叹了一句。
这一世,他这电影能拍得这么顺利这么快,全是因为他背靠系统、学校、中影。
三大顶级“战力”伺候他一个人,这电影拍得可不就顺利嘛!
对于这种“开挂”,他倒也没什么丧气的情绪。
毕竟系统是因为他的“才华”选择他的,学校也是因为他的“才华”支持他的,中影就更别说了也是因为他的“才华”。
总之,归根结底,他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全是因为他个人的努力和才华,和外界因素无关。
“系统,你说对吧,现在的一切都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
“是的,都是宿主自己的努力。”
霍辙听了,脸上露出舒心的笑。
还是系统好啊,一点也不会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