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在范阳的宅邸有两处。
一是从汉末晋初建起的祖宅,位于范阳城外山水汇通之处,是座高大的坞堡。晋末乱世之中,这处祖宅又被屡次扩大和加固,卢氏一族聚居与此,内可耕种,外可御敌,是卢家后来成为北地名门大族的基石。魏朝建立后,北地动乱渐渐平熄,卢家受到魏皇朝的重用,不仅显赫于朝堂,也多有子弟在范阳当地为官,于是又在范阳城中建了府邸。城市生活的便利和浮华,岂是寂寞山居可以比拟的?卢家当时把家族重心放到了范阳城中,族人也多住在范阳城里,祖宅却荒废了下来。
没有想到,到卢度世时,出了崔浩一事。卢家惊慌之下,内乱多生,外逃不成,范阳城里的族人竟然被朝廷悉数捕杀了。等到几十年后,卢度世重新受到黄帝重用,再回范阳时,他不仅仅不许庶生,还定下嫡支居住的要求。凡是不在九族中的族人,都要迁居祖宅。本宅居住的族人,共财同居。祖宅族人,可通过族长和族老议事,置产居住都可随意。不过祖宅虽然偏僻了点,有公中免费的族学,微薄的炭食钱可以拿,子弟出色的,还可以拿着补贴入读城中的家学,将来即使不能为高官,做个北地的小官不在话下。
郑秸跟着崔娘子走过小院、夹道、回廊,穿过花园、水榭、竹林。走在卢宅里,只觉得高堂赫赫,轩榭有致,虽然不是雕梁画栋,但论精致只怕不遑多让,果然是大族气象。她们一路遇到的仆从安静有礼,比起朔州将军府来,更是让人惶恐——一种自愧不如的惶恐。
走了半个时辰,当郑秸觉得快走不动时,崔娘子终于引着她们推开了一座院子的门,这座匾额上提着《榴花居》的小院,就是这几日她们的居所了。院子里站着两排仆从,其中一位年二十岁左右的娘子,见到她们进来,赶紧上前行礼。
崔娘子笑着说道:“知道夫人要携小姐们回来小住,大夫人一早安排。这榴花居离夫人住的燕平堂是最近的了。”又指着那年轻娘子说:“这是顾娘子,是大夫人特地指了照顾二小姐的,二小姐尽管差遣。”她的话刚刚说完,院子外就走进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侍女,对崔娘子行了一礼,说:“娘子,大夫人有事唤你。”
崔娘子点点头,对郑秸说道:“二小姐安心住下,我先去大夫人处复命了!”
郑秸点头,她示意林一,林一连忙取了一个素纨的绣囊放在崔娘子手里,她自己却不再说话。闵娘子在一边说:“小姐累坏了吧?月白,快扶小姐坐下,崔娘子就让我来送吧!”
崔娘子接过绣囊,用手一摸,圆溜溜的好几颗,莫不是珍珠?她心里一喜,塞进袖袋里,对着郑秸福了一福:“多谢二小姐赏赐!二小姐旅途劳顿,早些休息,晚上还有酒宴呢!”说罢她退出几步,在闵娘子的陪同下离开了榴花居。
好一阵忙乱!
榴花居中连顾娘子在内,共有十位仆从听从顾娘子指挥。郑秸坐下后,闵娘子开始分配工作。一部分人手去打热水,准备香汤沐浴。一部分人手去府里厨房拿些点心,酒宴要晚上才开始,走累了容易饿。留两个守在门口,方便通报。再两个打发去外面接应紫裳的大箱子。顾娘子则派去给夫人和大小姐报信。
林一扶着郑秸进了正房,坐在前堂的低榻上歇息,自己四面打量。
这个院子是个单独的二进院子,左右厢房前都有宽宽的走廊,垂挂着竹编的帘子。现在坐着的前堂,既是接待室,又是餐厅。前后四开的隔扇雕花门,左右两边靠墙的多宝格,格子里放着一些不大的瓷瓶,多数都是空着的。房间中间是大屏风,高大的屏风看着有些不和谐。宽大的坐榻和矮几,样子端正,榻前铺地的席子和软垫到是攒新。万字格的窗户上糊着透绿的纱,颜色有些旧,靠窗下是小巧的半月形桌子和凳子。
她收回目光,看了一眼郑秸。郑秸自从进了屋子就靠在榻上咪着眼休息,脸上平静的很。林一虽然并没有他心通,但从下马车那一刻起,就感觉到卢府和将军府的不同,或者说,感觉到卢府对待郑秸的态度问题。走侧门,步行半个时辰,偏僻的小院,临时收拾的房间……这种种,林一能发现,真正生长在这个时代的郑秸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闵娘子从门外进来,带着紫裳。见郑秸正在休息,就招了林一去后面布置,留下紫裳在前堂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