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戎马生涯致富路 > 第107章 土库曼族、巴门族

第107章 土库曼族、巴门族

我国的“土库曼族”也被称为“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具体来说,他们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循化县、化隆县、乌兰县和甘肃省的夏河县。此外,撒拉族也有少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县、乌鲁木齐市等地。撒拉族人口数量超过十万人。他们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他们使用“撒拉语”作为他们的民族语言。土库曼族是个游牧民族,以羊肉为主食。

土库曼族的房屋建筑具有独特的传统特色,主要体现为“毡帐”。因为土库曼族的起源,所以导致库曼族的住房建筑深受其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毡帐。传统毡帐的门是没有锁,当门上的地毯直直垂挂时,意味着帐里无人或者不方便见客,当门上地毯高高卷起时,才意味着家里有人,客人能够进入毡帐。帐内通常是用三块大地毯将毡帐区分成奏乐区、纺织区和会客区。奏乐区一般由男子使用,也叫男人区,纺织区则由女子使用,也叫女人区,而中间燃烧的火盆为整个房屋提供暖气,也就是他们的会客区。这种毡房的建造材料几乎完全是就地取材,其中所用的骨架材料是使用戈壁上的红柳木制作,而外围的墙篱巴则是由芨芨草编织而成的墙面。那横竖交错的菱形围墙,也是用红柳木搭建而成,红柳木与红柳木之间的连接处,是用毛线固定编织在一起的。

土库曼人喜欢席地而坐进食。常用葡萄干、杏干、核桃仁等干果招待客人。土库曼男子头戴山羊皮制作的圆形棉帽,身穿长条纹大襟的“恰木夹”(长衫),肩头和腋下有五个盘扣扣住宽松肥大的长衫,腰带颜色各异,两头有绣花。土库曼女子不论老少均穿套裙,长及脚面,大多为红、绿、蓝色,胸前绣花,头戴丝织头巾。这种服饰风格与撒拉族早期的服装相似,显示了两者在服饰文化上的共同点。

土库曼族人在定亲时,男方要以六十头羊送给女方作为聘礼。此外,定亲后一直到结婚的前一天,男女双方不得见面,这一规定进一步强调了婚姻的严肃性和私密性。这些习俗和传统是土库曼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该民族对于家庭和婚姻的价值观。所以生男孩子的人家,从儿子小的时候就要提前积蓄财富,以便给儿子娶媳妇时使用。而养女孩子的家庭则寄望于女儿未来的婚姻,能够给家里带来丰厚的彩礼。尽管现代土库曼人在婚礼上可能不会严格遵循所有传统,但一些古老的婚礼习俗仍然被保留。婚后,新娘回到娘家,一旦怀孕后,就会立即回到夫家。若妻子未能怀孕,丈夫则需要想办法瞒过女方家人,与妻子团聚,反映了土库曼族对家族血脉延续的重视。

土库曼族的传统首饰制作要追溯到几千年前,首饰的制作材料主要以银为主,镶嵌各种宝石的银制首饰非常流行。选择银质做首饰不仅是因为其金属特性有防腐、抗菌、消炎等功效,而是因为土库曼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银币和银块作为物品交易的主要手段,因此银饰的制作和改造在土库曼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财富的象征。

“阿拉拜犬”对主人非常忠诚也被称为阿拉拜咬狼犬,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之一。这种犬分布于从里海至中国、自南乌拉尔到阿富汗之间的广袤区域,通常被认为是藏獒的后代,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守卫犬,成年阿拉拜犬身高至少有七十公分,体格结实,背部肌肉强壮有力,四肢骨骼粗壮,毛短而浓密。土库曼阿拉拜犬以其冷静、无畏的特性而闻名,它们在家庭中能与所有成员和谐相处,同时对陌生人保持警惕。在土库曼族人们的心中,视此犬不是犬,而是他们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

土库曼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他们的“地毯”编织工艺。土库曼族的地毯通常是用羊毛、驼毛等天然材料纺成线而编织的,全部都是手工艺编织,并且手艺精巧,在地毯上编织很多的图案花纹,聚工艺和美观而闻名。地毯不仅是土库曼族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土库曼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传统的土库曼地毯一般呈深红色,由羊毛或驼毛加丝等原料织成。

“库什特杰普季舞蹈”是一种深受土库曼人民喜爱的歌舞艺术,舞蹈形式和节奏要求舞者之间的高度协调和配合。这种舞蹈在土库曼民族的庆祝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是在婚礼上,年轻的男女通过舞蹈和歌唱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也是土库曼人的传统元素。

“纳乌鲁斯节”是土库曼斯坦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土库曼春节”,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和新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充满了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蹈、音乐、游戏等活动。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土库曼人的娱乐活动,也体现了土库曼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土库曼族人多数惯食胡椒、洋葱、茴香以及薄荷等调味品,传统食品有手抓饭、烤馕、烤肉、肉汤泡馕、凉拌豆角、阿帕捏兹是用牛乳、马克(牛乳、奶油和糖制成食品)、羊肉馅饼、油炸饼、哈马布尔(是一种传统的土库曼肉饺子)、拉格曼(宽面条、鲜嫩的肉片、蔬菜和香料调制而成的面食)、烤胡萝卜、羊肉串、蔬菜沙拉等美食。土库曼人喜欢吃葡萄、瓜等当地水果,把杏干、葡萄干、核桃仁等当作零食,爱喝茶,夏天经常喝驼奶消暑。

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和墨脱地区,错那县的勒布也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门巴族的总人口数只有九千六百六十多人,常用语言为“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语支,但两族之间的方言差别较大,没有民族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和藏族之间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关系十分密切。门巴族的分布区域北接错那县和隆子县,东接珞瑜地区,南面和印度的阿萨姆平原接壤,西面与不丹毗邻。

门巴族的住房一般采用干栏式的建筑结构。这种结构适应他们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低而热的谷地的环境。住房修建一般是使用木头、竹子、草、石块等材料建造,有的是木顶房、也有的竹顶房或草顶房,通常修建三层小楼。上层空间主要用于存储。 中层是用来住人的。这一层被木板隔成里外两间,里间的屋子是准备给子女结婚之后使用的,而外间则是一个宽敞的空间,设有火塘。门巴族人一般在这里进行炊事、进餐、取暖以及接待客人,他们的神龛也设在这里。房屋外面修有晒台,墙面是用木板、石块或竹篱笆建造,屋顶为人字形,最下一层是关养牲畜。门巴族的大门通常向东,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初升的第一缕阳光就能进入家门,是大自然的恩赐,也象征着吉祥如意。

门巴族的“门巴戏”是门巴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角色全部由男性扮演。演出时演员戴着面具,在锣钹的伴奏下通过说、唱、舞错落穿插表演,演员之间交替配合,唱词采用散体歌谣形式。门巴戏的主要节目有《诺桑法王》和《卓瓦桑姆》。他们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包括原始宗教信仰、本教信仰和藏传佛教信仰。

门巴族的丧葬多样而又复杂,多样是指丧葬的种类多,有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和崖葬等多种方式。复杂是丧葬过程礼仪繁缛,活动甚多。出殡前对尸体的处理及仪式基本一致,包括念经、择定安葬方式等。土葬和水葬是最普遍的现象,也是最普通人家的一种葬礼。将尸体捆成胎儿状,双手交叉于胸前,男性左手贴胸,女性右手贴胸。然后将尸体放置在堂前,要用食物、衣物和用具供奉,由亲人日夜守护的同时,请喇嘛念经三天后,在喇嘛择定的时辰和出殡方法出殡。由专人将尸体运送到挖好的圆形墓坑内,将尸体蹲放于坑中,并且要把死者生前的衣物、用过的工具等一同放入,再填土垒石,不留标记,他们也没家族公共的墓地。另外一种土葬是将尸体埋葬一年后,再掘出来火化,那么这种土葬法需用木板盖住坑顶,再填土埋葬,而且要在四周修一竹拦围墙做为标记,以便日后发掘。

水葬主要是对得了传染病而死去的人,要请专人处理尸体,也就是将死者的尸体背到江河处抛入水中的葬法。门巴族也有将没有得传染病的死者和婴儿的尸体抛入水中的葬法。而火葬、天葬、崖葬多为富裕人家、头人等采用的方式。门巴族认为某些日子为“丧葬日”,在这些日子里不能介绍婚姻、禁止人们下地劳动、上山打柴等。家里人出远门当天不能扫地,认为这样人畜不能平安。家里有人患病时,要在门口插上有刺的树枝告示外人莫入家门。男女婚配要看双方的属相,他们认为属相不符合,就不能在一起,若是在一起,一方会是另一方的克星,不会幸福到白头。新娘出嫁途中忌讳遇上背空筐或空水筒的人,他们认为有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意思,对新人不吉利。

他们的这些礼仪和禁忌,反映了门巴族人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尊崇,以及对传统习俗的遵循。

门巴族的传统节日包括“藏历年”、“传召节”、“曲科节”和“萨嘎达瓦节”。藏历年是门巴族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春节,藏历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持续到十五日结束,共计十五天。门巴族的藏历年与汉族的春节时间相隔一般有三种情况:同一天、闰年时相差一天、闰月时相差一个月。这个节日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神、人共欢庆的日子。过节当天,全家人穿上新衣,在大年初一早上,相互串门,进行拜年问候和祝福。招待客人的有酥油、奶酪和鸡蛋煮制的饮料和零食。到了中午的时候,各家各户开始享用自已经备好了的丰盛午餐。

节日期间,门巴族过年期间会举行各种游艺活动,如拔河、角力、抱石头、射箭等。门巴族的跳神舞称为“巴羌”,是一种宗教舞蹈。这种舞蹈主要在宗教祭典和仪式上表演,模拟鸟兽形象,如牛舞、猪舞、鸟舞、犬舞、大鹏舞等。舞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神灵感应,表达宗教感情。门巴族的“巴羌”舞蹈属于膜拜型文化,是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的虔诚信仰,是媚神慑鬼的手段。此外,门巴族的舞蹈还包括“颇章拉堆巴”,这是一种在新房竣工时跳的欢快舞蹈,表演者边跳舞边唱歌,表达对新房的赞美和对房主家的祝福。牦牛舞也是门巴族舞蹈中的一个特色,模拟牦牛的各种动作,形象逼真,富有情趣。

“传召节”是门巴族的主要宗教节日,人们聚集举行朝拜仪式,背经书、举经幡,围绕村庄和庄稼地转圈,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兴旺、庄稼丰收。“曲科节”在每年的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人们聚集起来举行朝拜仪式,通过背经书举经幡的方式,围绕村庄和庄稼地转一周,以祈求神灵保佑。还有“萨嘎达瓦节”等。

巴门族的美食有荞麦饼、白辣椒炒猪皮脆、手抓饭、凉拌折耳根、石锅鸡、邦羌酒。“荞麦饼”是巴门族的传统食品,制作时将荞面调成糊状,在烧热的石板上均匀地在铺上面糊烙而成的食品,食用时通常伴以辣椒、奶渣等佐料即可。“白辣椒炒猪皮脆”是一道巴门族家庭餐桌上的招牌菜,将猪皮反复油炸至金黄色泽,再与当地生长的白辣椒和蒜瓣一起炒制而成。“手抓饭”是将野菜剁碎与大米一起烹饪,上桌时垫以芭蕉叶,用手抓着吃。“石锅鸡”是用石锅炖煮的鸡肉,加入红枣、猴头菇一起炖煮而成。“邦羌酒”是巴门族自己酿造的酒,主要以鸡爪谷为原料酿制而成。以上把土库曼族和巴门族的风土人情作了个简短的介绍,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们批评指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开局黑吃黑,你管这叫除恶务尽?这人得到系统后竟然跑去中东混杨蜜动情,热芭献吻,财源滚滚觉醒最强守护灵,这校花我不伺候了神豪:开局高冷女神逼我领证结婚让你发工资,你钢管刻膛线?四分银行销冠六年被裁,反手创业干哭上家要杀我,先问我的库洛牌同不同意开局一元秒杀首富体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