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在伙计的带领下,来到二楼临窗的一个位置,王逍让王沛坐在上首。
待众人坐定,伙计恭谨客气地问道:“各位客官吃点什么?”
“有什么特色菜?”王逍问了一句,便向侯一元道:“算了,侯兄还是你来帮我点吧,我对这些不熟。”
“好嘞。”侯一元笑道:“那我可不客气了啊!”
王逍笑道:“客气啥,多一些特色菜。”
“那必须的。”侯一元笑道,“你从海外回来不久,家乡的味道必须让你重温起来。”说完侧身对伙计如数家珍起来:
“藤桥熏鸡、怀溪番鸭、南麂大黄鱼、乐清泥蚶、南田溪虾、瓦缸彘脚、伯温贡兔……”
伙计两眼放光,客人点的可都是特色名菜,他回头肯定可以得到掌柜的嘉奖,于是赶紧掏出纸笔记录。
“咳”
王沛咳了一声,“侯家大郎,不用点这么多荤菜……”
其实,王沛之所以打断侯一元,是担心这家伙点的太多,一顿饭将王逍吃穷了,毕竟人家才从海外回来,茶馆也才开业。
“呵呵”,侯一元笑道:“仁山先生,您就放心吧,逍遥兄弟的茶馆生意好着呢,吃不穷他。”
“没事,没事。”
王逍笑着附和,其实,他还真有点担心,毕竟他不知道每一道菜的价格,但一听这些名字,感觉有点不简单。
“再说,我这也是帮他重温记忆,说不定会想起当年的老家在哪里。”
侯一元笑道,他其实也不是整王逍,毕竟两人才结识。但他还真有想让王逍尝尝当地特色美味的意思,因为之前王逍跟他卖弄过海外佳肴。
“不错,不错。”
王逍有些不自然地笑笑,做了个捋头发的惯性动作。
“那点些素菜吧,荤素搭配,才是养生之道。”
王沛笑着建议。
“好的,那就再来一份洞头蛏子羹、三元及第、刘府豆腐、小炒香菇、山蕨菜、醉生姜、六月笋……”
“咳,侯家大郎。”王沛忍不住再次打断侯一元,“够了,够了,吃不完浪费。”
“好,酒的话……”
侯一元看向王逍。
“你点,你点。”王逍摆摆手,“也点本地的特产酒吧,今天我就借请客的名义,重温记忆吧。”
“哈哈哈”侯一元大笑,“好,那就一坛江心老酒、一坛永嘉乌牛酒、一坛红曲酒、一坛乌米酒……”
“咳”王沛再次咳了一声,“多了,多了!”
“那好,就先这样,主食的话,你们吃什么?文成拉面、什锦粉丝、素面、红米饭……”
“我要红米饭。”王叔果开口道。
“我要……”
王叔杲正要开口,被王沛拦住,“主食先别点,不是有洞头蛏子羹和三元及第吗?”
“那行,先这样,快点上。”侯一元对伙计吩咐。
“好嘞,几位贵客稍等。”伙计开心地下楼去了。
……
“那个,侯兄刚才点的伯温贡兔是不是和文成公刘伯温有关?还有三元及第是什么菜?”
王逍一边惯性地做了个捋头发的动作,一边有些不不好意思地询问。
“哈,逍遥兄,长见识了吧?”侯一元得意一笑。
“不错,不错。”王逍腼腆地求教。
“咳”
王沛先生为人热忱仗义,他不待侯一元卖弄,便主动介绍起来。
“刚才侯家大郎点的菜里,伯温贡兔、瓦缸彘脚、刘府豆腐、六月笋、香菇、醉生姜、山蕨菜、三元及第,其实都是文成公的家乡菜。”
“哦”,王逍眼睛一亮。
“嗯,红曲酒,还有红米饭也是。”王沛笑道,“侯家大郎今天可是点了不少文成公的家宴菜啊!”他颇有深意地看了一眼侯一元。
侯一元笑道:“也好让逍遥兄见识一下家乡的底蕴啊!”
“当年,文成公官至庙堂,却不忘故土美食,他在《万里封侯》一诗中写道:八珍鼎食,何如故乡。”
王逍顿时来了精神,王叔果、王叔杲也都认真倾听,侯一元面带笑意地看着。
“而文成公故乡的宗亲,也念念不忘先祖恩泽,每至春秋,刘氏后裔都会聚集例行‘太公祭’,缅怀先祖,春秋两祭后举行的宗族筵席,即为:伯温家宴。”
“原来是这样。”王逍点点头,心道,长学问了。
“当然,到了后来,刘氏后人根据文成公《多能鄙事》和民间流传,选取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菜肴,再结合南田本地特产,便形成了新的伯温家乡菜。”
“当年,太祖定都金陵,因久旱求雨而食素,苦无素菜做下筷之物,文成公便以香菇进献太祖,太祖尝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若干。”
王逍眼睛再次一亮,心道这说的故事,大概是那个“小炒香菇”的来历。
“文成公故处,属青田,顾念龙、庆、景三县,田少山多,地瘠民贫,于是寻机奏请太祖,以种香菇为三县之专利,他县人不得经营此业。故龙、庆、景菇民得以赖菇业谋生。”
王逍心道,看来刘伯温也搞特权啊,不过也能理解,毕竟那是大明朝。
“关于三元及第,传说当年文成公上京赶考,临行前他母亲特地用山粉和着山芋泥做了一碗三角棱形的饺子为他送行,预祝他三元及第,后来文成公果然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