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三阳川 > 第二十四回 李家山人走村空 背湾里张氏上吊

第二十四回 李家山人走村空 背湾里张氏上吊

刘婆婆看看俩人,都是诚实厚道的年轻小伙,于是很放心地说道:“这姑娘你俩也得带走,我过几天就要出远门了,是儿子接我去外地过,我儿子那里也不宽裕,不能带这姑娘一起走,这庄里是不能住了,你俩也看到了,村里已经没剩下几个人了,你们带上这娃娃吧,给她一条活路。”

吴成、吴全生面面相视,感到为难。刘婆婆接上说:“这姑娘虽然身子骨单薄,但人聪明伶俐,又长得很秀气,是咱农村里出来的娃娃,能吃苦,会干活。”刘婆婆伸手指着自己上衣上的一块又一块大大小小的补丁说:“你俩看我这衣服全是这姑娘补出来的。本来已经烂的穿不成了,是这娃娃昨天晚上借着月光一针一针硬是补好的,这不平平整整,就跟新的一样吗,老婆子起码还能再穿三年。”刘婆婆拍打着粘在衣服上面的土,爱惜地看着坐在炕沿上的女子,心里不由自主的泛起阵阵酸痛,接上又说:“多好的娃娃呀,正是如花似玉的时候,如果不是遇上这场大灾难,既使是再穷的人家,女娃娃在这个年龄,也是被父母宠着、惯着、护着。大姑娘就像一朵花,人人见了人人夸。可是今天,唉﹗娃娃连个去处也没有,吃上一口饭就这么难吗?老天爷呀,你这不是在作践人吗?你咋不睁开眼睛看看,这天底下的穷人没法活了呀。”刘婆婆越说越伤心,越说越难过,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她是带不走这姑娘的,也是没法带,根本不能带。儿子在西安做修鞋匠,儿媳替人当奶妈,日子过的很艰难。前不久,儿媳妇托人到处打听给她找了一个伺候老人的活,说是有个老爷子已经七十多了,腿脚不灵便,要人伺候,这才接她去,也是给她寻了个吃饭的门路。可是这姑娘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一个人在外万一遇到坏人......

女子是本地人,姓李名巧儿,家住石佛镇北山的李家山村,一家四口,父亲是个读书人,做私塾先生,母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算得上是全村的好人家。可是去年大旱,北山山上到现在还光秃秃的,别说庄稼,就连棵草也不多见。周围村子的人几乎全都出外逃荒了。李家山有三十多户人家,地处北山山腰,这里全是红斑土,土质差,储不住水。夏天高温,酷热难耐,是出了名的“火焰山。”当地人形容这里的夏天是:

太阳露眼晒死人,

天天下雨路不泞。

吃水水如油,

吃面面不纯(讨来的面)。

水,是这个村的命根子,要到很远的山崖下去挑,坡陡路窄,一不小心就会摔折胳膊摔断腿。一年的粮食是绝对不够吃的,就是常年,一到三四月里,青黄不接,这个村的人就早早的出外讨饭去了,讨回一些杂七杂八的面粉来,再掺和大量的菜叶、菜根和树叶等凑合着过日子。去年大旱,几乎颗粒无收,村子里能走动的全走了,留下的老弱病残,别说是饭,就连口水也喝不上,几个月下来,几乎死光了。这个村里接连发生过两件骇人听闻的事,谁听了都会伤心落泪,心惊胆战。

一是说老俩口有个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因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大山沟里,没见过世面,脑子也不是很灵光。家里穷的叮当响,已经好些日子没揭锅了,饿的前心贴后背,母亲挣扎着每天烧一些草木灰来充饥,眼看一家人就不行了,正好赶上国军征兵,邻村有个富户为了不让儿子当兵,用四十斤粮食的代价找替身,经人介绍,老俩口一商量,觉得是天大的好事,就答应了。

讲好了的,一旦走人,就可以兑现粮食。那天儿子被带走,当兵吃粮去了,好歹是逃了个活路。儿子走后,老汉去讨粮食,因为路远,出门后还将大门上了锁。到了庄上,人家当着他的面秤了四十斤粮食。四十斤啊,老汉见了粮食喜出望外,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劲,背上粮食摇摇晃晃地就往家里走。走了一段路实在走不动了,便靠在路旁的山坡上休息。这时老汉饥肠辘辘,饿的两眼直冒金星,解开口袋,抓起粮食迫不急待的就往口里塞。红红的蜀黍颗颗,嚼在嘴里嘎嘎响,越嚼越有劲,别提有多香了。老汉吃了一把,又吃一把,越吃越香,越香越爱吃,不知吃了多少把,走走停停,不知不觉走到了经常来挑水的山崖边。这泉水是从山崖石缝里渗出来的,清澈见底,甜若甘露,渴者易饮。凡是路过这里知道有捻泉水的人,即使不渴,也要去泉边喝个腹胀肚圆不可。老汉也是吃渴了,爬在泉边咕嘟咕嘟喝了一个凉爽,稍作休息,临走时又喝一气,这才背起粮食往家里赶。走着走着就不对劲了,开始是肚子涨,接着是肚子疼,走不动了,便背靠粮食连人坐到路边的土坡坡上,这一坐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

老汉是饿急了,见了吃的就晓不得饥饱,粮食吃的多了一见水就膨胀,人被活活撑死了。

老婆子躺在炕上,眼巴巴地等着老汉背粮食回来,从早间等到晚上,不见人来,她一天滴水未进,没了指望,强挣扎爬在炕沿,翻下去后没爬出屋门几步就断气了。

儿子当兵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听一块去的人后来讲,他们一到部队就被送上了战场,活着逃回来的没几个,老俩口的儿子十有八九是死在战场了。

还有件事听起来让人心如刀搅,难以置信。说是这村里有个寡妇五十多岁了。辛辛苦苦拉扯大了一个儿子。这年儿子十八岁,正赶上闹饥荒,母亲见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不能再待在家里忍饥挨饿了,便打发跟随一块的庄里人出门打工。这儿子自小没有了爹,是母亲一手拉扯大的,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母子相依为命,感情很深。长大后儿子也是特别的孝顺母亲。出门以后,儿子惦记他妈妈一个人在家,省吃俭用拼命挣钱。

一个月后,他将第一次挣来的钱在集市上秤了十斤蜀黍面,心急火燎地赶回了家。儿子一进门就高声喊着:“妈妈,我回来了﹗你看我买了啥?”将手里布袋的面粉高高的举着,闯进了屋。可眼前的事情让他一下子惊呆了,就像是武打电影中有人被武功高强的人点了穴位一样,目瞪口呆,怔怔地站在屋里,手中的布袋还高高的举着,停在空中。

屋子里一片狼藉,到处血迹斑斑。撕碎的布块、头发、骨骸,惨绝人寰,触目惊心。

凝视片刻,这娃娃忽然大喊:“妈妈﹗妈妈﹗”扔掉手中的布袋,发疯似地跑出屋子,跑出院子,口里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

以后的几天里,李家山上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一个撕心裂肺的声音在山里回荡:“妈妈﹗妈妈......”那声音像狼嚎又像逍吼,忽高忽低,忽远忽近,使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更使人伤心欲绝,肝肠寸断。

村里不见人,几乎变成了无人村,阴森森的,住在那里就是大白天也是疑神疑鬼的十分恐惧。李巧儿的父亲没了营生,家里就没了收入,失去了生活来源。全家四口人饥寒交迫,靠吃糠咽菜过日子,好不容易熬过一冬,到了今年三月,母亲实在熬不住了,饿死在家里,接着弟弟也走了,眼看全家人都要被饿死,全身浮肿的父亲挣扎着带女儿出了门,实想着到天水县城寻条活路,不曾想半道上也撒手西去。

看着两个年轻人不说话,刘婆婆话题一转问吴成:“你们俩是一个村的吗?”

“是一个村的。”吴成回答。

“是那个村的?”刘婆婆又问。

“吴家村。婆婆知道吗?”吴成反问。

刘婆婆说:“吴家村咋不知道呢,咱们三阳川有名的好村子,每年正月十五我和一搭的都去卦台山朝庙会,抄近路走,来回都要从你们村上的十字路过。你们的村子很大,能分我们庄好几个哩。”刘婆婆说话时眼上有了笑容,看来她确实对吴家村很熟悉。接着又问:“你家里都是啥人?”

吴成回答说:“就我一人。我大大、妈妈早就过世了。”说完话低下了头,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噢﹗”刘婆婆接着问吴全生:“你们家里都是些啥人?”

吴全生回答说:“我大大,我妈妈。”

“三口人?”刘婆婆接上问。

“是三口人。”吴全生回答。说完又补充说:“我妈最近生病了,气喘的厉害,连饭也做不成。我出来都一天多了,得赶紧回去,要不然我妈不但吃不上饭,一口水也怕没人给。”

“你大大不管?”

“不是的。我大大一早就出去放羊了,天快黑了才能回来,家里再没有人。”吴全生说到母亲,眼上显示出了一副焦急不安的神色。

刘婆婆心里有数了,她笑着对吴全生说:“你妈妈有病家里正需要人,带上这个妹妹吧,她一定会好好伺候你妈妈的。”

家里确实需要人,自妈妈病后,家里乱套了,父亲整天不在家,他要照看妈妈,烧水、做饭,哪里也不能去。眼看要断粮了,怎么办?多一个人多一口饭,带上人家,就不能让人家跟着咱再挨饿受罪,可是自己家里又很穷,算了吧,吴全生默默的低头心思。

“孩子,带上她吧,你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姑娘一个人就这么孤零零地走了,姑娘家家的,要是遇上坏人可咋办呀”刘婆婆声泪俱下,一个劲地央求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只做生意,姑娘们请自重大荒蛮神:从打卡开始猎妖水浒之淮西为王江山列传我在宋朝教王安石变法太超前一边阳光一边乌云诗经中的故事大燕宫廷三国:无限物资,可乐辣翅换二乔开局流放,灾荒年我带嫂嫂们逃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