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大将军,皇上还没有休息。”
司马昭点点头道:“去告诉皇上,大将军这边有军务在身,今天就不去见他了。”
“是。”那名太监十分恭顺地退出帐外。
太监刚走,一名侍卫进帐禀报:“禀大将军,营外抓到一人,他说是寿春城的使臣,求见大将军。”
“哦?”司马昭想了一下,“带他进来。”
一个一身布衣打扮的人走进中军帐,见了司马昭,也不下跪。
司马昭打量了一下来人,问道:“你根本不是使臣,你是何人?来此何事?”
来人道:“有人让我送一封信给司马昭大将军。”
司马昭接过信件,看了许久,然后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人,最后拍案吓道:“来人!将他拖出去斩了!”
那人闻言猝然不惊,反问道:“大将军为何斩我?”
“你是诈降,想来瞒我,为何不斩?”
“大将军怎么知道是诈降?”
“蒋班、焦仪都是诸葛诞的心腹将领,突然来降必定有诈!真心要降,他们为何不亲自来?却写这书信,这难道不是诈降吗?”
来人听罢,转身就往帐外走。
“你去哪里?”司马昭问道。
“大将军既然不信,一口咬定是诈降,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你不怕死?”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冯臣区区一介布衣,既然来了,就不怕死!只可惜这寿春城,不知还要死多少人。”
“寿春还有多少粮草?”
“寿春城内已经没有粮食了,蒋班、焦仪曾劝诸葛诞突围出去,诸葛诞非但不听,还要斩杀他二人,就连东吴派来的援军文钦等人,也因为私怨而被诸葛诞抓进大牢,寿春城百姓就要饿死,诸葛诞却如此昏聩不明,坚守寿春还有什么意义?”
司马昭看着冯臣,仔细考虑了一下道:“回去告诉蒋班、焦仪,我已经同意他们在信中所说的事了。”
“既然大将军同意了,那就杀了我吧,然后把我的人头送回寿春。”
“这是为何?”
“我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从寿春城来到这里,是因为我向诸葛诞请命来刺杀您,刺杀不成,理当受死,我为寿春百姓而死,死而无憾,大将军只要把我的首级送回寿春,蒋班、焦仪就明白了。”
司马昭看着眼前这个名叫冯臣的人,不由得心生敬佩,说话的语气也变得温和了许多。
“值得吗?”
“以我一个人的性命,换得十几万人的生命,值得!”
“真是一名义士!你如此表明心迹,我也没有什么怀疑了。城破之后,我定当厚葬你,你的妻子儿女也将由朝廷抚养!”
冯臣轻轻一笑,说道:“不必了,我冯臣孑然一身,没有什么可挂念的!”说罢,转身走出了帐外。
冯臣走后,司马昭的脸上重现出一副冷漠的表情,对身边的侍卫说道:“把他的头砍下来装进木盒里……”司马昭话没说完,想了一下继续说:“现在就去吧!”
翌日天明,司马昭派人给诸葛诞送去一个木盒,诸葛诞命人打开木盒,看到了冯臣的首级,诸葛诞命人厚葬之。
三日后的夜晚,诸葛诞巡视一圈后,回到府上披甲而卧,刚睡去不久,就被窗外的打斗声惊醒,诸葛诞一跃而起,拔剑出门,正撞见一伙人杀进府内,那为首的,正是文钦!
“文钦!”诸葛诞大喝一声,提起剑杀了过去,文钦满身是血,一时杀红了眼,看到诸葛诞,怒吼着举剑冲了过去,两个昔日同朝为官的将军,终于成了仇人。
文钦虽在牢里饿了多日,但此时已杀红了眼,而诸葛诞毕竟老迈,力气上并不占上风,两个人相持了几个回合,最后诸葛诞因体力不继,手里的剑被文钦打掉,自己后退时不慎摔倒在地。
“诸葛诞!我与你本来无仇无怨,你却两次想要置我于死地!既然这样,我不如先杀了你!”
文钦举起剑,刚要砍下去时,不料自己的心脏被人从后一剑刺穿,文钦一脸吃惊,继而不管不顾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朝诸葛诞砍过去,诸葛诞趁机躲开,刀砍在了地上,文钦倒地而死。
诸葛诞定睛看去,原来是自己的儿子诸葛隆一剑杀死了文钦。
混乱中,诸葛隆凭借一己之力,杀散了叛乱者,剩下的人见文钦已死,皆逃走了。
诸葛隆扶起诸葛诞道:“寿春已破,父亲快快带人从西门杀出去!”
“发生了什么事?”
“蒋班、焦仪谋反,杀了东城守门兵士,开城投敌,现在魏军已经杀进了城,寿春城所有将士都在尽力杀敌!”
“快带我去东门杀敌!”
“父亲!”诸葛隆大声喝止诸葛诞,单膝跪下道,“父亲,寿春城已破,我们无力回天了!眼下您只有带家人突围出去!兄长还在东吴,还有希望。不能再耽搁了!”
“寿春已破?”诸葛诞如梦方醒,虽不愿意接受但他知道自己输了,“那你呢?”
“出了西城门向北有一条小路,可以逃出寿春。我会带人拦住敌人,为你们争取时间。”
“带上这些侍卫!他们都是忠于我的死士。你一定要活着,诸葛隆,你是我的儿子,无论如何你也一定要活着!”
诸葛隆点了一下头,明白父亲的意思,带人往东门而去。
诸葛诞带着数十口家人,急急赶往西城门,刚到西城门口,一个少年,手持长剑,拦住了去路。
诸葛诞警惕地望了望左右,问道:“你是谁?”
“我叫吴通,是来取你性命的!”
“你是那晚跑掉的那个刺客?看你年纪轻轻,剑术却不凡。司马昭给了你什么承诺,让你如此卖命?”
“天下战乱太久了,我想看到天下太平,也想要扬名天下,司马昭是唯一可以统一天下的人!”
“在你眼里,只要能统一天下,哪怕篡权夺位也没有关系?”
“我并不在乎谁做皇帝,我也不想滥杀无辜,但是杀了你,很多人就可以不用死了。”
“看来你是非要取我性命不可了?”
“只要你投降,可以饶你的性命!”
“投降?”诸葛诞冷笑道:“我诸葛诞宁可站着看天下大乱,也绝不会向司马昭下跪投降!”
吴通微微抬起手中的剑,剑指偏锋:“那我就非取你性命不可了!”
诸葛诞身边有几名死士,见来者不善,全都冲了上去,但转眼间,全都被少年杀死了。
吴通带剑杀向诸葛诞,诸葛诞身边的死士挡冲上来,与吴通厮杀起来。刺客之道本就擅长于夜晚使剑,且吴通身法灵活,出手极快,眼见诸葛诞的死士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去,魏军杀进城来,情急之下,诸葛诞亲自拔剑上阵,想要速速解决吴通。
吴通见其杀过来,虚晃一剑,杀掉了面前的两名死士,纵身一跃而至其面前,一剑刺进了诸葛诞的胸口。诸葛诞未料到吴通的动作竟如此快,加上天色较暗,混乱中完全猝不及防。
吴通拔出剑后又补了一剑,诸葛诞身中两剑,难以置信的地倒在了地上。
诸葛诞的夫人见夫君被杀,一时愤恨激动,带领剩下的死士奋不顾身地杀来,所谓哀兵必胜,此时的死士们都杀红了眼,诸葛诞的夫人被吴通的剑刺中后,双手死死握住吴通的剑不放。
“你杀我夫君,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
吴通被眼前的这个女人吓到了,他没想到一个女人竟有如此的决心,一时拔不出剑竟不知所措,瞬间背后挨了两刀,吴通急忙弃剑,躲过致命一剑。
此时吴通手里没有剑,又被死士们包围,连招架之力也没有。
眼见吴通无路可逃,将要被杀,只听不远处一人喊道:“司马胡奋在此!尔等还不快快投降!”司马胡奋一边喊,一边带兵杀过来,诸葛诞的家人大多死在乱刀之下。
诸葛诞的死士们见状,只得放过吴通,与司马胡奋拼杀起来。这司马胡奋虽然带的人多,奈何眼前的人都是些杀红眼、不要命的死士,战不多时,死士一边又杀来了援兵,双方一时间杀得难解难分。
吴通身中两刀,好在都不致命,忍着疼痛,吴通从那名死士身上拔出自己的剑,却听身后一人在喊“父亲!父亲!”
这个声音,吴通听着十分耳熟,吴通猛地回头望去,看到跪坐在地上的诸葛隆后,吴通手中的剑掉在了地上。
诸葛隆抱起父亲诸葛诞,诸葛诞一息尚存,看到儿子诸葛隆,嘴里勉强说了一句“为父……报仇!”然后便身亡了。
诸葛隆暂时强忍住丧父之痛,抬头正看见诸葛隆,一时间也愣住了,但看到吴通手上的血,诸葛隆意识到了什么,持剑起身,剑指吴通。
“诸葛……隆?”吴通不知不觉喊出了诸葛隆的名字。
“是你杀了我的父亲?”
吴通恍惚间点了点头。
诸葛隆脸上的表情从悲伤变成凶狠:“从今天起,你我不再是同门师兄弟;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杀父仇人,我与你,不共戴天!”
“我,我不知道他是你的父亲……我……”
未等吴通说完,诸葛隆冲过来一剑刺进吴通的胸口,但是刺得并不深。这一剑,吴通也没有躲。
“为什么不躲?”
“我,我不知道他是你的父亲。”
“拿起你的剑,我要杀死你替父报仇,我说到做到!”
吴通看着诸葛隆,一动也没动。
此时司马胡奋已将那些死士杀得所剩无几,诸葛诞的家人也在混乱中被屠杀殆尽。
诸葛隆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哭声,回头看了一眼,然后收回剑说道:“你想就这样死掉吗?我答应父亲要替他报仇,我会杀了司马昭,还有你!活下去吧,吴通!今日虽放了你,但总有一天你我之间要决一生死!”
说罢,诸葛隆抱起那个坐在地上嚎啕而哭的孩子,逃出了寿春城。
天上渐渐掉下了雨点。
吴通看着诸葛隆的背影,想追上去,刚走了两步,只觉天旋地转,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杀父,仇人吗……”
诸葛诞既死,寿春城被魏军攻破。据记载:有忠于诸葛诞而不降者八百余人,皆被斩首于寿春城西郊外。城破当日,旱了一年的寿春城一带下起了大雨,当天,淮河涨了水,第二天,淮河的水就淹到了寿春城下,一直淹到了一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