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来见太平”:这句诗以具体的时间单位“一二年”来强调时间的短暂,却在这短暂的时间内见证了“太平”的到来。这不仅是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现状的肯定,也表达了对未来持续和平、繁荣的期待。
综上所述,这首颂诗通过描绘国家政权的稳固、积极力量的前进、人民的幸福以及和平局面的到来,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赞美和期许。
【今圣叹释义】
这一象预言了唐玄宗在逃亡四川之后,其子李亨于灵武即位的历程,即唐肃宗的登基。为平息叛乱,肃宗起用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其领导下的唐军迅速击溃安禄山叛军,收复长安与洛阳,战乱暂告平息。然而,肃宗随后因轻信谗言,罢免了郭子仪军权,导致唐军落入小人之手。安禄山死后,其部将史思明再次叛乱并自封皇帝。此时肃宗已逝,代宗即位,为镇压史思明叛乱,再度起用郭子仪,方使叛乱终得平定。至此,“安史之乱”方告真正结束,但唐朝的暗流涌动,预示着后续未了的战乱,此为后一象所预言。
“非都是都,非皇是皇”一语道破了国都易主、皇位更迭的史实,即唐玄宗逃离长安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为帝,玄宗则被尊为太上皇。“阴霾既去,日月复光”则形象地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天下重归太平的景象。
“大帜”作为皇帝出行的仪仗标志,“两京”指代长安与洛阳,而“辇舆”则特指皇帝乘坐的华丽车驾。这一描述预示着757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特别是元帅广平郡王李豫的带领下,成功收复了两京,唐玄宗亦从巴蜀重返长安。
“乾坤再造”赞誉了郭子仪收复两京的壮举,对唐朝的恢复与重建功不可没,唐肃宗曾高度评价其功绩为“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人民乐”既表达了民众对两京光复的喜悦,也蕴含了对郭子仪等英雄的感激与敬爱。
“一二年来见太平”则揭示了短暂的和平之后,局势的再度动荡。从757年两京光复,到759年史思明再次攻陷,直至762年代宗借助外力并任命郭子仪为将,最终收复洛阳,整个“安史之乱”历经七年零三个月方得彻底平息。但历史的车轮并未因此停歇,预示着接下来的动荡与挑战。
【易经中的卦象】
此象与《易经》中的剥卦相呼应。剥卦由上半部分的艮卦(象征山脉)与下半部分的坤卦(象征大地)组成,整体寓意大石自山巅滚落,势必伤及大地万物,展现了一种破坏与剥落的景象。此卦中,五阴爻居下,一阳爻独悬于上,恰似高山依附大地,两者均显剥落之象,故得名“剥”。此卦象征着阴盛阳衰的局面,预示着小人势力暂时得势,君子则陷入困境,既往之基业亦遭破坏。
剥卦承继贲卦而来,贲卦展现的是盛大辉煌的景象,而物极必反,从贲至剥,恰似唐朝由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逐步走向“安史之乱”的动荡,皇权险些不保的历程。
从爻象解析,初爻至四爻皆描绘了难以逆转的灾祸情境,直至五爻方提及补救之策,终爻则揭示了补救措施所能达成的积极效果。剥卦之爻自下而上演变,阳爻高悬,隐喻群阴剥阳,预示着变革的临近,寓含除旧布新的希望。此亦可视为,一阳爻孤悬,宛若黄昏时分喜鹊归巢,而五阴爻潜伏其下,暗喻喜鹊未察林中潜藏之鹰隼。若此时懈怠,则鹰隼可乘虚而入,招致大祸;然若能警觉,终可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此爻喻指床足被毁,床体失稳,预示危险将至。“剥床以足,以灭下也”,象辞进一步阐释,床之毁坏始于足下,基础不固则整体动摇,迅速引发凶险,且祸及上层。此爻暗指玄宗偏听杨国忠谗言,动摇了大唐的根基。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此爻言及床腿被削,床头亦剥,床身全面受损,凶险加剧。此爻反映初六已陷险境,又无外力相助,致使危机接踵而至。此处喻指肃宗班师后,受宦官与小人蛊惑,罢免功臣郭子仪,犹如大唐失去支柱,再次陷入危机四伏之境。郭子仪被贬后,肃宗决策屡现险招,几乎断送了大好河山。
“六三,剥,无咎。”此爻言及尽管床脚与床头已剥落,却并未带来灾祸。“剥之无咎,失上下也”,象辞解释道,六三爻游离于上下阴爻之外,转而与上九阳爻相呼应,因此得以幸免于难。此爻映照了肃宗逝世后,代宗明智地重新起用郭子仪,成功平定叛乱,收复洛阳与长安,国家得以暂享安宁。
“六四,剥床以肤,凶。”此爻预示床头将尽剥落,床面亦危在旦夕,凶险至极,因床面损毁已深,必危及床上之人。此象暗指代宗后期亦受宦官谗言所惑,导致史思明复攻长安,局势再度危急。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此爻以鱼儿相继入水为喻,形容内宫将领顺承君命,上下一心,无往不利。“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象辞强调,若能重用忠臣良将,自可避免过失。代宗再次启用郭子仪,凭借其外交智慧,说服回纥,迫使吐蕃退兵,正是此爻之应。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此爻描绘树上硕果累累,若君子得之,必受民众拥戴;若落入小人之手,则家破人亡。“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象辞指出,君子得民心则兴,小人得势必败。此爻寓意灭贼之后,代宗虽重掌朝政,却再度宠信宦官,削夺郭子仪兵权,终致后续灾祸之预言成真。
【本象正史对照】
唐玄宗逃往四川后,其权威已如落日余晖,手中权力尽失,大臣与将领皆不再唯命是从。与此同时,安禄山攻陷长安,实施暴行,杀害未及逃脱的皇室成员,手段残忍至极,令人发指。为报私仇,安禄山更将杨国忠与高力士的亲信集中,施以酷刑,长安城内血流成河,王维诗中“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正是此景的真实写照。
为抵御叛军,肃宗起用老将郭子仪,与安禄山叛军展开殊死搏斗。在郭子仪的智勇指挥下,唐军成功收复长安与洛阳,暂时平息了“安史之乱”。肃宗对郭子仪感激不已,言辞间透露出欲收回军权的意图,而郭子仪则以大局为重,慷慨让权。然而,此举却未能彻底稳定局势,太原、河中等地相继爆发叛乱,并与史思明勾结,威胁长安。
面对危机,肃宗再次求助于郭子仪,并委以河东军权。郭子仪不负众望,迅速平定叛乱,史思明亦在内部纷争中被杀,其子自立为帝后亦迅速覆灭。宝应元年,肃宗驾崩,代宗继位,继续追击叛军,最终由郭子仪擒获史朝义于莫州,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彻底结束。
然而,内乱虽平,唐朝却已元气大伤,周边少数民族趁机侵扰。不久,吐蕃入侵,代宗仓皇出逃,急召郭子仪平叛。郭子仪携家眷亲赴前线,沿途招募训练士兵,抵达战场时,军队已训练有素,轻松击退吐蕃。代宗对此深感懊悔,自责未能早用郭子仪,但此时的他已难以完全掌控朝政,大太监鱼朝恩等宦官势力逐渐崛起,成为新的政治隐患。
唐朝设立的神策军,初衷为防御吐蕃,后逐渐演变为皇帝的贴身禁军,规模虽仅千余人,却地位特殊。“安史之乱”爆发,神策军闻讯玄宗西逃四川,毅然前往长安护驾,然抵达时玄宗已不在,遂被留守太监鱼朝恩收编。此举令太监势力借武装之便迅速膨胀,代宗皇帝亦受其制,成为傀儡,朝政多由鱼朝恩操控。代宗偶有的权力,竟也沦为听信太监谗言,险些将郭子仪置于死地。
次年九月,吐蕃卷土重来,侵略之势更甚往昔。关键时刻,郭子仪再次挺身而出,利用与回鹘的交情,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成功说服回鹘助战,迫使吐蕃撤退,再度力挽狂澜。
郭子仪的辉煌战绩,却招致了太监鱼朝恩的嫉妒,竟派人挖掘其祖坟以示报复。代宗本欲嘉奖郭子仪,却受制于鱼朝恩而犹豫不决。郭子仪则以非凡的智慧与气度,主动承担责任,化解危机,声称自家军队亦有挖掘他人祖坟的行为,故而遭此报应,其言辞恳切,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面对鱼朝恩的步步紧逼,郭子仪始终保持冷静与距离,其镇定自若令鱼朝恩无从下手。直至鱼朝恩设宴欲以毒酒加害,郭子仪仍坦然赴约,此举彻底震撼了鱼朝恩,使其心生敬畏。郭子仪的威望与德行,不仅令鱼朝恩折服,就连凶悍的节度使田承嗣亦对其恭敬有加,连割据汴州的土匪头子李灵耀,也对其财物分毫不取,并派重兵保护,足见其威望之深。
至此,这一段历史波折告一段落,但唐朝的动荡远未平息,更加复杂的局势尚待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