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天机玄图 > 10.3:第二十八象 燕王朱棣武力夺权

10.3:第二十八象 燕王朱棣武力夺权

建文帝的踪迹史称是一个未解之谜,说他或许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或许化缘为僧,其实他已经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据史料记载,当燕王攻破京城大门之际,举朝惊慌失措,建帝打算自杀,幸有少监王越提醒说高帝(朱元璋)逝世之时留下一个箧子,叮嘱说子孙如有大难可打开一观,自有办法。于是众人把箧子打开,里面放着三张度牒,一张写着应文,一张应能,一张应贤,还有袈裟、僧鞋等和尚所需之物、白银十两和剃刀一把(朱元璋可谓心细,连剃刀都准备好了,知道在兵荒马乱之际找剃刀不方便)。另有一红纸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可汇集神乐观西房。”建文帝也不多考虑,即刻剃发,另有杨应能与希贤随同剃发,同时建文帝命人纵火焚烧宫殿。整理好后建文帝从鬼门出去,此门外接水道,想不到竟有一道装老人迎接,口称万岁,一问方知是神乐观主持王升,他说:“昨夜梦见高皇帝,命臣来此,所以驾船守候。”

【鹧鸪天·隐忧深】

龙种分封隐患藏,朱门骨肉起风霜。

金戈铁马藩王梦,玉碎宫墙太子殇。

权柄落,祸端扬,燕云风起暗潮狂。

建文削藩终未济,反被秃鹰夺帝乡。

月照南京夜色凉,朱棣妄想霸业昌。

靖难一役江山改,建文遁迹入禅房。

云水渺,帝踪茫,千秋遗恨说兴亡。

空留隐患人间叹,多少英魂泣故邦。

【易经中的本卦】

这一卦象与《易经》中的恒卦相呼应,其上卦为震,象征着雷电,下卦为巽,则代表着大风。风雷激荡,大地因此展现出一派新气象。震卦,作为阳卦,位于阴卦巽之上,恰似君主驾驭群臣,统御万民之景。君子应当坚守这份永远不变的伦理纲常,这便是恒卦的精髓所在。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卦寓意着永恒与长久。上卦震,其性刚强如雷;下卦巽,其性温柔如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诠释了恒卦的内涵。谦逊谨慎与敢作敢当并存,这正是恒卦所展现的品格。爻位间的刚柔呼应,构成了恒卦稳固的结构。

卦辞中的“恒亨无咎,利贞”,强调了君子秉持正道,长久不懈的重要性。而“利有攸往”则揭示了事物发展至极致后,会回归原点,循环往复的宇宙法则。日月遵循此道,方能长久照耀;四季更迭,方能生生不息。君主若能坚守正道,则可教化万民,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象辞有云:“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它告诉我们,恒卦所展现的风雷交加之象,象征着万物更新、生生不息。君子应从中汲取智慧,坚定立场,不轻易改变方向,方能长久地立足于正道之上。

这一卦深刻揭示了朱元璋诛杀众臣后,广封子孙为各地王侯的历史决策,却也为后世埋下了重重隐患。尤为显著的是,北方镇守的朱棣,成为了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朱元璋离世后,皇位传至其性格懦弱的孙子朱允炆,他轻信权臣之言,推行削藩政策,此举深深触怒了作为朱元璋亲子的朱棣,最终朱棣以强硬之势挥师南下,成功窃取皇位,并将都城迁往BJ,从而想奠定明朝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基石。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此言意指过度深挖,终将招致凶险,占得此爻,难有吉兆。“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进一步阐释,深挖过甚之所以凶险,乃因深处更易崩塌。此爻恰似朱元璋以极端手段清除异己,无论贪官污吏,还是昔日并肩作战的忠臣良将,皆不放过,朝堂之上几近空虚,此等极端做法,无疑为日后的灾祸埋下了伏笔。

“九二:悔亡。”表明当前尚无悔恨之情。“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意指九二爻之所以无悔,在于其能持守中庸之道。此爻寓意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分封诸子为各地藩王,初时视此为安邦定国之策,成效显著,故心中无忧。

“九三爻辞所言:‘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意指若不能恒久秉持正道,终将招致羞辱,处境堪忧。‘象曰’进一步阐释:‘不恒其德,无所容也。’意指若无法长久保持优良品德,性格多变,难以赢得他人信赖,自然难以获得社会的包容。此理恰如朱元璋逝世后,因太子早逝,权力传承至其孙朱允炆。朱允炆未能坚持朱元璋所定藩王守边的国策,转而实施削藩,终致祸端。

‘九四爻辞云:‘田无禽。’比喻外出狩猎却空手而归。‘象曰’则深入剖析:‘久非其位,安得禽也?’意指长久占据不适合自己的位置,自然难以有所斩获。此爻恰似映射朱允炆削藩之策未获藩王认同,反致自身陷入困境。他作为君主,缺乏主见,一味听从大臣意见,缺乏独立思考,最终落得劳而无功的下场。”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这一爻意味着能够坚守一贯的操守。若是妇人,则预示吉祥,因为她能坚守节操,符合传统伦理。然而,对于男子而言,若同样如此,则可能招致凶险,因男子需有担当与决断。象辞解释:“妇人贞吉,从一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意指妇人坚守贞操则吉,因她本应如此;而男子若受制于妇人,则无法施展才华,自然凶险。这一爻似乎预见了朱允炆性格中的优柔寡断,如同妇人般难以决断,导致他在朝政中处处受制,无法展现帝王应有的威严与决断力,最终可能为其叔朱棣所取代。

“上六:振恒,凶。”此爻告诫我们,频繁变动或动摇恒常之道,将带来凶险。“象日:振恒在上,大无功也。”它进一步阐释,作为君主,若不能安守既定的法度与礼教,而是频繁更改政令,必将导致无所成就。这一爻似乎预示了朱允炆擅自改变朱元璋所订立的礼法所带来的后果——不仅未能巩固皇权,反而自食其果,最终朱棣成功窃取皇位,削藩政策也因此而告终。

【本象正史对照】

朱元璋登基后,对功臣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他自称此举意在替未来君主“拔除荆棘”,即清除统治道路上的潜在障碍。然而,朱元璋的行为显得尤为极端,他极度地行使着手中的权力。即便是那些与他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功臣,在他眼中也不过是外姓之人,非自家血脉,因而自然而然地被视为皇权的潜在威胁。

汤和,作为朱元璋的儿时挚友,察觉到皇帝的猜忌之心后,明智地选择以年老为由辞官归乡,且此后对国事闭口不谈,最终得以安享晚年,寿终正寝。据史书记载,除汤和外,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沐英五人亦保全了名声,逝世后获得了“封王封爵”的殊荣,而其他功臣则多不幸命丧朱元璋之手。

除了大肆诛杀功臣外,朱元璋还广泛分封诸子为王。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及一位从孙均被授予亲王之位,各自在封地建立王府,形同小国君主。朱元璋宣称此举旨在“卫国”与“安民”,但实质上,这无疑是他在加强皇室力量,企图确保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然而,令人唏嘘的是,朱元璋虽竭力铲除异己,增强内部凝聚力,却未曾预料到,他所依赖的“自家人”内部,最终会爆发出一场剧烈的动荡。

朱元璋在位期间,他确立了朱标为太子,然而朱标不幸病逝。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嗣中,他对四子朱棣尤为偏爱。在朱元璋大规模清除功臣之后,边境事务多交由其子嗣处理,其中朱棣以其智勇双全,在诸王中脱颖而出,成为镇守边疆的佼佼者。朱元璋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朱棣与自己最为相似,对其喜爱之情显而易见。然而,鉴于当时太子朱标已育有五子,其中长子早夭,次子朱允炆则已成年,朱元璋最终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尽管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但朱元璋内心深处对朱允炆的喜爱程度并未达到对朱棣那般。这主要是因为朱允炆性格温婉柔弱,让朱元璋担忧他未来难以肩负治国重任。然而,在朝臣刘三吾的多次力荐下,朱元璋最终还是确立了朱允炆的储君地位。随后,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即历史上的建文帝。此时,朱元璋分封的各藩王势力日益壮大,尤其是燕王朱棣,其兵马之强盛在诸王中首屈一指。加之他镇守的燕京乃元朝故都,更添其野心勃勃之势。

藩王势力的不断膨胀,无疑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峻威胁,这一棘手问题让建文帝倍感压力。回溯历史,早在朱元璋大肆分封藩王之时,便有一位智者叶伯臣发出警告:藩王势力若过于庞大,将来恐难以驾驭,削藩之时或将引发战乱。然而,朱元璋并未采纳此谏,反而将叶伯臣不幸处死。

建文帝虽性情温和,却颇具洞察力。在其身为太孙之时,便对朱元璋的封王之举心存疑虑,曾忧虑道:“诸皇叔手握重兵,各自为政,若遇变故,何以应对?”登基之后,这份忧虑更甚。此时,户部侍郎卓敬呈上一份密奏,直言不讳:“燕王才智出众,酷似先帝,今镇守燕京,势力雄厚,一旦有变,恐难控制,故应将其调往南昌以削其势。”建文帝虽认可此议,却天真地以为“燕王与朕血脉相连,骨肉至亲,应不至于此”。卓敬见状,急切跪下劝谏:“陛下岂不闻隋朝父子相残之事?况叔侄之间乎!”建文帝闻言,连忙制止,称需深思熟虑。不料,此言不胫而走,坊间流言四起,皆传建文帝有意削藩。

风声很快传至燕王朱棣耳中,他表面装病避世,暗中却与心腹密谋对策。其间,一位名僧道衍与朱棣交往甚密,此人本名姚广孝,自称习得异人之道,能预知未来。朱元璋在世时,曾为诸子挑选高僧为师,道衍便被指派至燕王府,成为朱棣的导师。初见朱棣,道衍便断言其有天子之相,未来可登大宝。此言一出,朱棣心生欢喜,自此对道衍言听计从,视若良师,大小事务皆与其共商。

朱棣对建文帝削藩之举心怀不满,尤其是回想起当年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储君时自己的不甘,此番更是触动心弦。加之道衍和尚的预言,声称他未来可登天子之位,更让他难以按捺。

朱棣与道衍密谋,决定先增强实力以图大计。道衍建议大量制造兵器,为保密起见,朱棣在燕王府后花园秘密挖掘地道,构建密室,并诡计多端地利用饲养的鸡鸭鹅群叫声掩盖打造兵器的声响,用心之深可见一斑。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风声终究泄露,传言四起,称燕王正秘密筹备谋反。

建文帝得知后,假借探视燕王“疯病”之名,派遣张昺、谢贵二人前往燕王府,意图擒拿朱棣。未曾想,深得燕王信任的张信却转而向朱棣通风报信。朱棣趁机先发制人,斩杀张昺、谢贵等人,并以清除奸臣为由,挥师南下,这场行动史称“靖难之役”。

利用朱元璋遗留下的规定,即藩王有权举兵清君侧,朱棣声称朝中齐泰、黄子澄等人为奸臣,必须铲除,自己此行乃是“靖难”,意在扫除奸佞,平定内乱。如此,朱棣便为自己的篡位之举披上了一层正义的外衣。

燕王起兵后,建文帝全力以赴应战,但朱元璋昔日对功臣的严厉清算,导致朝中缺乏可堪大任的将领。为此,建文帝不得不委以重任于年迈的耿炳文,统领十三万大军对抗燕王。然而,耿炳文虽经验丰富,却已近古稀之年,难以抵挡燕王的凌厉攻势,很快便告失利。

随后,在黄子澄的举荐下,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被提拔为大将军,继续领兵与燕军交战。遗憾的是,李景隆身为纨绔子弟,缺乏实战经验,几番交锋后亦沦为败将,仓皇逃至德州。主帅溃逃,军心涣散,士兵们斗志全无。

正当燕军气势难挡之际,朱棣却因轻敌而陷入险境。东昌一战,燕军惨败,张玉等亲信将领不幸牺牲,朱棣本人也身陷重围,幸得朱能等将领拼死相救,方得脱险。

正当朱棣陷入绝望之际,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南京城内的太监因对建文帝不满,向他提供了关键情报,指出南京城防空虚,易于攻破。朱棣闻讯,立即调整战略,挥师南下,直逼南京。而建文帝方面毫无防备,最终朱棣侥幸全胜。更令人唏嘘的是,关键时刻,曾誓死抗燕的李景隆竟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入城。至此,这场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全面胜利告终。

燕王攻入南京城后,宫中突发大火,而建文帝的下落历史上对此众说纷纭,有传闻他在宫中自焚身亡,亦有说法认为他化身为僧,悄然逃离皇宫,从此云游四方,逍遥自在。对于建文帝的最终命运,至今仍争论不休。

其实,据史料详尽记载,当燕王朱棣的军队占领南京之际,战败的建文帝曾欲自我了断,幸得少监王钺及时劝阻。相传,太祖朱元璋临终前曾秘密交予掌宫太监一木箱,并附遗训:若后世子孙遭遇不测,便开启此箱,箱内藏有解困之策。建文帝闻讯,即刻命人开箱,箱内果然藏有应文、应能、应贤三名僧人的度牒,以及配套的袈裟、僧帽、僧鞋、剃刀,另有白银十锭,更有一张朱红纸片,上书:“应文自鬼门遁,余人经水关出,黄昏时聚于神乐观西房。”建文帝望此,不禁长叹:“此乃天意,便依此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都要老死了,婴儿系统什么鬼修仙:不是我想当舔狗,系统给的太多了修仙十万年,出土即无敌!修仙:我靠词条斩妖卫道觉醒召唤系统后,我在异世杀疯了天缘问道疯了吧!他的弟子都成大帝了!洪荒:菜就多练!混元?有手就行神羽圣帝洪荒之太极图俺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