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老太太杨氏和谢周行在安福堂里秘议,宁寿院却是一片寂静。
细细雪粉从天上落下,枯败的枝丫上覆了一层浅浅的银白。
老祖宗胡氏裹着姑绒大衣,坐在临窗的安乐椅上看雪景。
“下雪了,下雪好,下雪不好。”胡氏眯着眼,似睡非睡地低喃着,“宝月,你看外边的雪像什么?”
宝月看着老祖宗安详平和的面容,一时也摸不准在想什么,试探着道:
“奴婢从前听人说书,还有段‘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公案。能在书上留名的人物见识比奴婢广,那就像柳絮了。”
胡氏笑着摇了摇头,满是皱纹的指尖点在宝月鼻头。
“我让你说自己的感受,你这个滑头,尽拿古人的话来搪塞我。咱们姑苏最不缺的就是柳树,你看它像柳絮不?罢了,宝云,你说像什么。”
宝云闻言放下手里推着的摇椅,再把身子收回来时,乌压压的黑发上已染了微霜。
“奴婢从前在家里就绕着灶台转,觉得外头的雪像面粉。”
胡氏一笑,缓缓道:
“我倒觉得,外面的雪,像盐。是从前老太爷煮出来的,白花花的盐。什么柳絮啊,飞花啊,都是文人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的,咱们这些人可管不了这么多。”
“下雪漂亮啊,把什么脏东西都遮成了白色,来年麦子长得也好。可冬天冷啊,我还记得老太爷还在的时候,就用烂木头搭成个窝棚,家里最完整的东西就只有那口锅。冷风呼呼刮进来,冻得人浑身都僵硬了,就只有煮盐的灶台还有点热气。”
“跟咱们挨着的人家也差不多,每到冬天村子里总要死好几个人,大哥儿和四姐儿小小年纪就去了,倒是没受什么罪。老爷要熬盐,又要防贼,吃也在盐池边,睡也在盐池边,落下了病根,才五十多就走了,就留我一个人。”
宝月只道老祖宗年纪大了,爱忆苦思甜,便安安静静地拨着炉子里的炭火,看里面的火光忽起忽灭。
……
“你说,今儿早上去了安福堂,那边是个什么情况?别拘束着,就像刚才宝云说雪一样说。”
老祖宗忽然毫无预兆地问道。
宝月吓了一跳,几星炽热木炭溅到手上,疼得呲牙裂嘴。
“奴婢早上过去送东西,奶奶们和三姑娘都在呢。大奶奶给太太敬了一盏碧螺春,太太给了大奶奶一个羊脂玉镯子。”
宝月小心翼翼地回复,瞥去无关的个人感情,尽量还原出最客观的场景。
老太太闭着眼嗯了一声。
“媳妇给婆婆敬茶,天经地义。孙媳妇过来,相互认识一下也还说得过去。三姐儿怎么到那儿去的?杨氏真是乱来。”
“杨氏是什么表情,赏的镯子又是什么成色?咱们大奶奶反应如何,我送的东西可还满意?”
宝月早就料到有此一问,竹筒倒豆子一般把当时的情景描绘出来,末了,才加上几句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