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总结道:“‘国家昏乱,有忠臣’,当国家混乱时,忠臣显得尤为重要。但最好的状态是,国家无需忠臣,因为国家本身已在正道。”
为了更深刻地体验这一道理,老子提议与申不害和王赫铭一同进行一次深入民间的考察。他们一起走出学宫,来到了市井之中,观察着百姓的生活。
在市场上,老子指向一位正在帮助老弱的青年,说:“这青年的善行,是‘大道不废’的体现。他帮助他人,并非出于法律的要求,而是出于内心的仁义。”
申不害凝视着青年的行为,说:“正如我的法家思想,若能引导人人如此,国家何需特别提倡仁义。”
在梦境的引领下,王赫铭与老子穿越时空的迷雾,来到了战国时期的齐国。这里,许行正与他的弟子们倡导着一个理想国的构想,却因政治斗争身陷困境。
老子对王赫铭说:“赫铭,许行有着崇高的理想,但在这个混乱的时代,理想往往难以实现。‘大道废,有仁义’,我们今日将见证仁义的力量。”
他们走进许行的居所,简朴的屋内只有几卷竹简和一壶清茶。许行见老子到来,立即起身迎接,眼中带着对智者的敬仰。
许行说:“老先生,您的到来令我感到万分荣幸。我正寻求理想国的实现之法,请您赐教。”
老子回礼道:“许行,你的构想虽好,但‘慧智出,有大伪’,智慧的滥用往往伴随着伪诈。”
许行沉思后回答:“老先生,我知理想与现实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我仍愿尽力而为。”
老子指向窗外的市井,说:“你看那市井,人们为了生存而争斗,‘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的和谐成为混乱中的一丝温暖。”
王赫铭也加入了讨论:“许行先生,‘国家昏乱,有忠臣’,在这样的时代,忠臣显得尤为珍贵。”
许行感慨:“确实,我亲眼见到许多忠臣因坚持理想而被排挤,甚至牺牲。”
老子总结道:“‘国家昏乱,有忠臣’,但最好的状态是,国家无需忠臣,因为国家本身已在正道。”
此时,一位弟子匆匆来报,许行因理念与权势者不合,遭到了政治迫害的威胁。老子提议三人一同前往皇宫,面见齐王。
在宫殿内,老子对齐王说:“大王,‘大道废,有仁义’,您的国家需要的不是强制的法治,而是让仁义自然发生。”
齐王不悦地回应:“朕的统治岂能依赖于人心的善变?法治才是国家的基石。”
老子微笑着回答:“‘慧智出,有大伪’,法治虽重要,但过度依赖则可能导致人心的扭曲。”
王赫铭也劝谏:“大王,‘六亲不和,有孝慈’,您的国家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和谐,而非外在的强制。”
经过一番辩论,齐王的态度开始有所松动。老子、王赫铭与许行的智慧与勇气,让齐王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