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互相讨论,到底波士顿算不算半岛,也不知道那长条形的陆地为什么叫罗克斯波利(Roxbury),还有那三个山丘:考普斯(Copp's),福罗格(Frog)和端满藤。福尔乐知识丰富,就把这三个名字都叫了出来,他想一定会有掌声赞好,但却是没有。小吴说福尔乐说的那三个山早就被铲平了,现在仅存的是:卡顿(Cotton)、必肯(Bea)和梦特弗能(Mount Vernon)。
小吴一边大声地说,一边用手一个一个指出来。显然,学生们在旅途中把有关波士顿的资料都熟读死背了,准备考试。其实卢锡安神父并没有出什么试题,没什么考试。
徐贺堂猜想就是他要学生真正多读多学一些而已。徐贺堂心想在笔记上头是得了小利,可是还觉得于心无愧。等他用这钱买了东西带回去孝敬他娘的时候,她必定引以为傲。离家并未多久就能买礼品带回去!徐贺堂可以想象到他娘把礼物拿出来给亲友们观赏时的喜悦……想到此,他心里倒觉舒坦。徐贺堂心爱地拍拍口袋里的整套笔记。
当飞云号驶入港后,码头上的情形就越是分明。更往内陆一看,红砖的建筑,白色教堂顶上的钟楼和群群的海鸥飞腾俯落,叫声悦耳,就像在迎接新客!
所有的学生都被这景色感动。波士顿,美国最老、最有文化的城市,也是最早和中国通商的城市,是一个被中国老百姓崇拜的英雄(Ward)之出生地。这里有波城世家,他们和中国通商而致富,建造了美丽的房屋……徐贺堂看着楼影重重,忽然喉中难咽,眼睛发湿。他觉得对这个城市已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上了岸后,一群脚夫都过来揽生意。卢锡安神父处理迅速得当,立刻租了三辆马车。头两辆都是为学生和他乘坐,第三辆是专为行李。当马车离开码头往前走时,学生们更是聚精会神地观赏一路的风光。快离市中心不远,大家已较为轻松,互相说笑。看见路上是方石砌镶,左右两边高树成荫,后面有红砖房屋整洁美观。在这路边的侧道上就看得见有行人经过,有妇女穿着高腰长裙,手里撑着阳伞,缓缓而行。也有彬彬有礼的绅士身着黑色礼服,他们在路上走过女士们时,在帽边上一碰给她们致礼。
学生们注意到有的寓所外表装饰特别,也有镀金的“鹰”栖于正门上。有的富门阔府,外有生铁栏杆围着,但是看得见,建筑前面会有宽敞的凉台。房屋的窗户都又高又大,上面也有特种的装饰。他们的马车正在爬坡,徐贺堂想这大概就是他看过书籍里所说的有名的“必肯丘”(Bea Hill)。他远远看见一个红砖教堂,教堂上部有白色的雕花,顶上的钟楼古老庄严而美。
徐贺堂对这些建于1812年前的房屋又爱又羡,多么美丽!他特别喜欢那种三层楼(有一层暗楼)房顶斜侧下来的建筑。他希望有一天在中国他能有一所那样的房子。马车上的学生慢慢都安静下来,没人说话。无疑的,每个人对这新环境都有所感触,自己有自己的梦,自己有自己的需求。
卢锡安神父早告诉过他们,在波士顿的学校不能替他们安排宿舍,所以他已经给他们安排了两个食宿双管的私人住所。一处住五个学生,另一处住六个学生。这两个地方离学校都很近,走过去就到学校。
马车停在一所大房子前面,外围也有铁栏杆。从房子当街的门走进去是一条石头路,上面有遮篷,可通入房子的双扇门。卢锡安神父的那辆马车在前,已经早到。他下来跟学生说:“到了,我带你们进去给你们介绍房东太太,拿着你们的行李。”
徐贺堂和另外四个满人学生把自己的行李从第三个马车上取下。另外几个学生都跳下来帮忙。小林帮着徐贺堂把他的行李搬下,表示友善。俩人连推带拉拖进门去。小林和徐贺堂没被分配同住一处,虽略有憾意,但是一想还是这样更好,免得天天在一起。小林还想要求做中国饭,他对外国饭是全无好感,见着带红色的牛肉就要晕倒!
卢锡安神父拉了三下门铃,很快地门开了。门内站着一位五十开外身段略胖的太太,满脸笑容。一阵香味冲进徐贺堂的鼻孔,他得尽力控制自己,否则就要失礼打喷嚏!
“何里生太太?”卢锡安神父右手碰了帽边见礼。
“是,是,你是卢锡安神父吧!请进,我知道你们要来,这都是你的学生吗?”她用眼扫了一圈。卢锡安神父一一介绍,大家握手相见。
“何里生太太是你们的房东太太,你们现在好了!在船上我知道你们饿伤了,何太太以后会给你们吃得胖胖的。何太太,我让五个学生住你这里,其余的我带他们到另一个地方。你万一有什么要他们做的,尽管吩咐就是,提提水,扔垃圾……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