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文皇帝时的内阁,还指挥不动各部、院、寺、监,直到三杨内阁引太皇太后张氏自后宫入前朝。
又拉司礼监入局,以内廷辖制各部、院、寺、监,这才有了现时内阁的权力。
说白了,内廷与内阁一起才是大明真正的权力中枢。
内阁上受制于内廷皇权,下受制于朝中百官,本该跟皇帝或是内廷一体同心的内阁,怎么走到了皇权的对立面,李东阳也是说不清楚的。
内阁想要做的顺利,不仅要讨好朝中百官,还要协调好司礼监的关系,这里面的文章深了,皇帝重用哪个太监,对内阁而言其实是无所谓的。
这次以百官奏疏逼迫小皇帝,其实目的不过帮兵部是夺回被刘瑾等人强取的在京诸军兵权。
皇帝有兵,能做的事情可就多了,刘健的跋扈,在李东阳看来颇为不智。
小皇帝对内阁有了防备,就轻易不会处置刘瑾等人,导致手中兵权丧失。
如今小皇帝开口,为刘瑾等人打了圆场,以后就不好抢夺这些太监手中的兵权了。
见刘健借势起身后并不开口,次辅李东阳只能再次无奈开口:
“陛下有此见解自然最好,只是不知奏疏之中其他事项,臣等该如何办理?”
李东阳的想法与朱厚照的想法大体一致,小皇帝言语上胜了,改变不了如今大明的颓势。
刘健这个首辅言语上吃了憋,时局也不会因此而变差,小皇帝辅一登极便掌握了京中兵权,也不是处置几个太监可以夺回来的。
胜者不胜、败者不败,落于实处,还是要看摆在面前的政务该怎么处置。
内阁的一多半政令,也不是三位阁臣想怎么发就怎么发的,限制内廷会被中旨驳回。
面对各部、院、寺、监的百官,内阁还要受制于他们的会推、公议、联名、倒阁。
而且官员的奏疏,内阁也没权力驳回,内阁制本身也不允许阁臣驳回官员奏疏。
如此内阁不粉饰太平怎么办?
事情做的急了,便是上有皇权打压,下有百官抵制,内阁三老,说是风箱里的三只老鼠也不是不成的。
“如何办理朕也不知,既然西涯先生也无法度,那以后内阁便在文华殿办公吧,各部、院、寺、监的主官也要到场,免得事后推诿扯皮。”
“内廷也会派司礼监太监进驻文华殿,用印、批红同步进行,这样即便是争吵,大家伙也有个地方不是?”
听到小皇帝要移内阁入文华殿中,刘健本就皱在一起的眉头,便直接连在了一起。
如今看来,小皇帝不仅是出息了,而且变的比之前有城府了,城府之深,完全不似一个十五岁的顽劣少年。
这就是文华殿议政,或者就是早朝,哪是什么内阁办公场地的转换,分明就是司礼监太监代替皇帝出场的朝会。
这样一来,就等同于取消内阁了……